一、全球传感器市场格局
当前,全球传感器市场呈现出由美国、日本、德国几家龙头企业主导的局面。回溯至 2013 年,美、日、德三国便占据了近 60% 的市场份额,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掌控力。到了 2014 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飙升至 1260 亿美元,年增长率约 20%,发展势头迅猛。在这一年,美、日、德与中国四国总共瓜分了全球传感器市场 72% 的份额,其中中国占比约 11%,在国际市场上初露锋芒,正奋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二、我国传感器企业区域布局
我国传感器企业在奋起直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集群布局,企业主要聚集于长三角地区,并且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起多元的区域空间布局。
长三角区域:以上海、无锡、南京作为核心引擎,凭借地缘优势和产业积淀,逐步搭建起涵盖热敏、磁敏、图像、称重、光电、温度、气敏等多领域的完备传感器生产体系,产业配套齐全,上下游协同紧密,成为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高地。
珠三角区域:以深圳为龙头,整合周边中小城市的外资企业力量,打造出以热敏、磁敏、超声波、称重等为重点的传感器产业体系,依托外向型经济优势,产品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东北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携手共进,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将着力点放在 MEMS 力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的研发与生产上,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传感技术支撑。
京津区域:借助高校云集、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聚焦新型传感器研发,致力于在前沿领域攻坚克难,填补国内空白。北京设立的微米 / 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源源不断地为产业发展输送创新成果。
中部地区:郑州、武汉、太原等地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 PTC/NTC 热敏电阻、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细分产业领域深耕细作,发展态势蒸蒸日上,逐步形成自身产业特色。
三、传感器增长动力:政策与应用协同驱动
政策东风助力物流成本改革:在中国,物流作为国民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其成本优化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一环。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降低物流成本、推动流通体制改革,在此政策推动下,今年各地纷纷出台降成本举措,“降低物流成本” 成为重中之重。这一政策导向为传感器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因为智能物流的蓬勃兴起离不开海量的数据采集与传输,而传感器作为核心元件,需求随之水涨船高。
应用拓展释放增长潜力:传感器在消费电子领域早已站稳脚跟,获得广泛应用。随着 “中国制造 2025” 战略稳步推进,其在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工控领域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即将开启新一轮增长浪潮。可以预见,传感器子行业有望成为半导体领域增长最快的板块,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跃升至万亿级别,成长空间巨大。
四、新品频发为市场添热
近期,一系列创新性传感器新品相继问世,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神经尘” 传感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发出如沙粒般微小的无线感应器 ——“神经尘”,可植入人体实时追踪神经活动,从体内监测健康状况,为人体病症的监测与治疗开辟全新路径,有望革新医疗传感技术应用场景。
玻璃内层指纹传感器:人机界面解决方案开发商 Synaptics 推出全新指纹传感器解决方案,能够透过玻璃或陶瓷按键实现安全生物识别功能,将为智能终端设备的解锁与安全防护带来更便捷、美观的体验,拓展消费电子领域传感器应用边界。
量子薄膜传感器:由美国 Invisage(量宏科技)精心打造的量子薄膜传感器,以其更轻薄的体积、超强的光线敏感度、更大的动态范围以及优化的成像稳定性脱颖而出,不仅让物联网设备、无人机、虚拟现实头显等小型相机设备受益,还有望推动整个相机行业的技术升级,展现出传感器技术在光学成像领域的创新突破。
综上所述,全球传感器市场在现有格局下,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凭借区域布局优势、政策利好与应用拓展机遇,以及新品研发活力,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发展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