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划分原则与架构
《物联网标准化白皮书》指出,物联网标准化工作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全局思想,精心做好规划,并建立标准化工作动态运行机制。同时,要遵循全面、明确、兼容、可扩展的原则,在对物联网应用生态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涵盖领域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物联网标准体系划分为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传输类、服务支撑类、业务应用类、共性技术类。这一分类体系为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有助于全面系统地开展标准制定工作,确保各个环节都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府引导与合作模式
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政府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应发挥关键的引导与支持作用。在国际层面,要积极参与全球标准的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物联网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在国内,要加快制定国家标准。并且,积极推进 “政产学研用” 五位一体的物联网产业和标准化合作共建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优势以及用户的应用反馈作用,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共同推动物联网产业和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三、物联网标准化的核心要点与产业结构优化
物联网标准化的核心要点在于,不仅要关注产业链 “纵向” 上下游之间的标准关系,还要充分考虑产业与产业之间 “横向” 的相互标准关系,妥善处理好 “总体” 与 “局部”、“共性” 与 “个性” 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制定标准时,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不同产业间的协同性,确保标准既能满足整体产业发展的需求,又能照顾到各个细分领域的特殊情况。
同时,要依托现有国际标准化优势,加快推动形成 “共性平台 + 应用子集” 的产业结构。在国家层面加强统一协调,重点突破核心卡位技术、规模产业发展路线、商业模式等关键节点。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开展跨部门、跨地区合作,共同构建中国物联网标准体系,以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使物联网产业能够在标准化的支撑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物联网安全标准与应用衔接的重要性
物联网安全机制在业界目前尚是空白,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出台相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来填补这一空白,确保物联网的安全性。同时,物联网标准工作要紧密结合示范应用,通过实际应用场景来检验和完善标准,争取能够产出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强标准与应用之间的衔接。这样可以使标准更加贴合实际需求,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避免标准与应用脱节的情况发生,为物联网产业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五、国内标准国际化与技术创新支撑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吸收以往产业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确保我国国内标准在占据国内市场优势后,能够逐步上升为国际标准。这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还能为我国物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物联网标准的制定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点,尽量保证我国在标准中拥有核心和关键技术。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物联网标准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而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物联网市场的广阔前景与全球竞争态势
据专家估计,到 2020 年物联网市场将有 500 亿台设备要通过互联网互联,其市场规模将达到 1.9 万亿美元。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全球各国的关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物联网能够推动网络创新发展,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融合实体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抢占新的制高点。因此,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标准化工作方面,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快物联网标准化进程,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在全球物联网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需要按照科学合理的策略推进标准化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加强自身竞争力,以实现物联网产业的繁荣发展和在全球市场中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