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变革,中国制造业重镇东莞,正处在这股浪潮的前沿阵地,经历着一场意义非凡的转型升级之战。曾经,东莞作为 “世界工厂”,凭借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工厂林立,生产线日夜不停,源源不断地向全球输送各类产品,为经济腾飞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人口红利逐渐消减,招工难、用工贵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这关键节点,“机器换人” 宛如一场及时雨,为东莞制造业注入了全新活力。走进如今的东莞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井然有序,智能机器人精准作业,曾经人头攒动的车间,如今很多工序已由机械臂高效完成。从电子信息到纺织服装,从五金模具到食品加工,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拥抱 “机器换人”。截至 2016 年 9 月,东莞已有 1485 个项目申报 “机器换人” 专项行动,减少约 8 万用工,拉动综合投资 230 亿元,这两项数据均位居广东省第一,彰显出东莞在这场变革中的果敢与成效。
一、“机器换人” 成效显著
(一)产业升级的强力引擎
“机器换人” 宛如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为东莞的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它绝非简单的机器替代人力,而是从根本上重塑产业生态,全方位提升产业竞争力。就劳动生产率而言,诸多企业在引入自动化设备与智能机器人后,生产效率呈几何倍数增长。以电子制造领域为例,过去人工插件、焊接等工序不仅耗时费力,且易出错,如今自动化生产线能精准、高速地完成复杂操作,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大幅跃升,部分企业劳动生产率甚至提升了数倍乃至数十倍,这使东莞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响应速度与供货能力显著增强。
在产品质量把控上,机器人凭借高精度的传感器与稳定的机械性能,极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精密模具制造、电子元器件加工等行业,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不良率降至历史新低,为东莞制造赢得了高品质的口碑,吸引众多高端客户纷至沓来,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成本方面,尽管前期购置机器设备投入不菲,但长期来看,人力成本的削减、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单位产品成本持续下降,企业利润空间得以拓展,为后续研发创新、市场拓展积累了雄厚资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二)智能装备产业崛起
“机器换人” 热潮催生了东莞智能装备产业的蓬勃兴起,使之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如今,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可观,达 2111 家,它们如同繁星般散布在各个工业领域,熠熠生辉。其中,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有 70 家,约占全国总数的 10%,已然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中的关键力量;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更是多达 400 多家,产业集群蔚为壮观。这些企业涉及数控加工机床、机器人装备、电子工业专用装备、纺织装备、制鞋装备、线缆装备、包装印刷装备等十多个行业,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
在技术创新上,企业们你追我赶,研发投入逐年递增,诸多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部分企业研发的高精度数控系统,可媲美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还有企业在机器人的柔性协作、视觉识别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让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场景。从生产规模看,预计今年总产值将超 350 亿元,且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在全球智能制造市场崭露头角,彰显出东莞智能装备产业的雄厚实力与无限潜力。
二、企业转型的 “喜” 与 “忧”
(一)瑞必达:“机器换人” 的成功样本
在东莞众多投身 “机器换人” 的企业中,瑞必达科技有限公司堪称典范。走进瑞必达的厂区,往昔人头攒动、嘈杂忙碌的生产场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2011 年成立之初,瑞必达和众多东莞制造企业一样,深陷 “用工荒” 泥沼,两三百名员工靠着传统生产模式,每月产能仅 10 多万片,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面对困境,瑞必达毅然踏上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线的征程。从 2012 年首个 “无人工厂” 落地,到如今生产工艺基本实现全自动化,这一路凝聚着无数研发人员的心血。他们针对手机、笔记本电脑触摸屏盖板玻璃生产工艺精细、精度要求极高的特点,对智能机械进行反复调试,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如今,一台机器 8 小时就能产出 400 个手机屏,熟练工人从原本 1 人看管 2 台机器飞跃至 1 人看管 18 台甚至更多,产能也从每月 10 多万片飙升至 800 万 - 1000 万片,最高增效达 100 倍。
不仅如此,“机器换人” 还让瑞必达的产品质量迈向新高度。自动化设备凭借高精度的机械运作与精准的程序控制,使产品良率显著提升,为公司赢得了华为、LG、SONY 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长期订单,市场份额稳步扩大。公司业绩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每年以 80% 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预计营收可达 5 亿元,利润超 5000 万元,成功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为技术与效益并重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东莞制造企业树立了标杆,其 “机器换人” 项目作为示范工程在全市及珠三角广泛推广,引领行业变革潮流。
(二)资金困境:中小企业的 “拦路虎”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如瑞必达这般顺遂地踏上 “机器换人” 之路。在东莞,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正被资金难题绊住了转型的脚步。对于它们而言,机器人高昂的采购成本与漫长的投资回收期,犹如难以逾越的天堑。
一台普通工业机器人,价格动辄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这还不算系统集成、软件配套以及后续维护的费用。若要打造一条完整的智能化生产线,投入更是高达上千万元,如此巨额资金让本就融资艰难、资金链紧绷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以一家小型模具制造企业为例,企业主有心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可面对少则几十万元的设备款,以及改造厂房、培训员工等一系列附加开支,企业账上那捉襟见肘的资金让他只能无奈摇头,继续维持传统的人工生产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挣扎。
即便政府出台了 “机器换人” 专项补贴政策,可补贴往往是事后发放,企业需先行垫付设备采购资金。中小企业资金储备有限,难以一次性拿出大笔资金,致使不少企业即便符合补贴条件,也因前期资金压力而对 “机器换人” 踌躇不前,错失转型升级的良机,深陷低端制造的泥淖,难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三)工人何去何从?
“机器换人” 在企业间掀起波澜,身处其中的工人们也内心忐忑,对未来充满担忧。在东莞市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 间里,手动钻针研磨机换成全自动设备后,车间用工从 24 人锐减至 8 人,产量却从每天 7.2 万支跃升至 11.7 万支,直接和间接减少 59 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6.5 倍。这一幕在东莞制造业不断上演,工人被机器取代的焦虑如阴霾般笼罩。
许多工人忧心忡忡:“如果都用机器人,我们是不是就要失业了?”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从短期看,一些重复性、高强度的简单劳动岗位被机器取代,工人确实面临转岗甚至失业风险。但从长远计,“机器换人” 也催生了新机遇。一方面,机器人的研发、维护、编程等岗位需求激增,为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工人开辟了新赛道;另一方面,企业在升级过程中,对能操控智能设备、从事精密生产的高素质工人求贤若渴。
然而,现实中工人要实现从传统岗位向新岗位的跨越并非易事。大多数一线工人学历不高、技能单一,缺乏应对智能化生产的知识储备。以电子制造工人为例,以往只需熟练掌握手工插件、焊接技能,如今面对复杂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操作、参数调试、故障排查等全新技能让他们力不从心。这就迫切需要政府、企业携手,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搭建多元培训平台,帮助工人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技能水平,使其能在 “机器换人” 的浪潮中找准方向,重新锚定自身价值,实现从 “蓝领工人” 向 “智能工匠” 的华丽转身。
三、未来展望与应对策略
(一)大势所趋,前景广阔
展望未来,“机器换人” 在东莞制造业的征程中必将阔步前行,其前景一片光明。随着全球制造业加速迈向智能化、高端化,东莞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完备的产业链配套,已然抢占先机。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未来数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将持续扩容,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将成为最大的增长极。东莞身处这股浪潮之中,依托庞大的制造企业群体与旺盛的市场需求,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至 2025 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冲击数千亿元大关并非遥不可及。
彼时,东莞将不仅是全球知名的 “世界工厂”,更将华丽转身为智能制造高地,引领全球制造业潮流。在智能家居领域,智能机器人精准操控生产设备,高效组装各类高端智能家居产品,从智能家电到安防系统,让家居生活更便捷、更舒适;在新能源汽车制造环节,机器人凭借高超的焊接、装配技艺,确保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与安全性,助力东莞在新能源赛道上疾驰;在电子信息产业,自动化生产线以超快速度生产高端芯片、精密电子产品,满足 5G、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对电子元件的严苛需求,推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顶端,不断书写 “东莞智造” 的传奇篇章,持续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二)多方合力,破局突围
为确保 “机器换人” 稳步推进,多方携手、协同发力是关键。政府层面,应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现有专项资金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对中小企业购置国产先进机器人设备给予更高比例补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注入,为有潜力的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助力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企业自身要勇挑创新重担,摒弃短视思维,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吸引与培养高端人才,打造创新人才梯队,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研发、智能算法优化等关键领域,提升国产机器人的性能与品质,降低成本,以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赢得市场。
教育机构需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人才培养策略。职业院校应与企业紧密对接,依据企业需求开设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维护等专业课程,采用 “订单式” 培养模式,为企业定向输送实用型技能人才;本科高校加强智能制造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既懂技术又具创新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东莞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各方凝聚合力,助推东莞制造业在 “机器换人” 的浪潮中乘风破浪,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