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 “机器换人”:制造业转型的浪潮与挑战

   2025-01-07 工业品商城86
核心提示:经历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面临着低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这些现状已不符合市场需要,阻碍了未来企业的发展。在 12 月 7 日世界智能制造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经历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面临着低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这些现状已不符合市场需要,阻碍了未来企业的发展。在 12 月 7 日世界智能制造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器换人” 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途径,在东莞等地正掀起一股转型浪潮。

政策助力 “机器换人”

    根据《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 的要求,东莞积极响应,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企业 “机器换人”。今年 1 月,东莞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创新融资租赁扶持政策,省市各出资 1 亿元合计 2 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及设置融资风险池。

“机器换人” 成效显著

    东莞 “机器换人” 成果斐然。一方面,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劳动用工量显著减少。据东莞市经信局数据,2014 年 9 月至 2016 年 10 月,全市 “机器换人” 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共 1485 个,申报项目完成后,预计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 1.7 倍,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 11.1%,用工需求相应减少 8.7 万。另一方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东莞市机器人协会会员企业从原来的 30 多家增长到 100 多家,机器人企业基本贯穿了整条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下游。

“机器换人” 下的用工新态

    “机器换人” 后,企业用工人数虽大幅减少,但并非不再需要工人,而是对工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紧缺 “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的新型人才。目前,市场上能熟练使用相应技术、驾驭现代化机器设备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工人才普遍缺乏。未来,传统工人可能面临转岗,制造业更需要高技能的复合型产业工人。“机器换人” 带来了指挥官、开发人员、维修保养人员等新岗位,工人需要从传统蓝领转变为指挥机器人的 “灰领”,不断学习以适应发展需求。

人才矛盾与应对之策

    东莞企业 “机器换人” 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与该领域高技能人才紧缺和培育滞后形成新的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11 月 4 日,“百所院校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工程” 在东莞正式启动,广东国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签订 “智能制造人才培育战略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院校培养与产业需求重新匹配,满足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东莞的 “机器换人” 实践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其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高技能人才短缺等挑战。政府、教育界、企业界等需共同努力,解决人才矛盾,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迈进,让 “机器换人” 更好地助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