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机器换人” 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显著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就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思考。
一、“机器换人” 的显著成效
(一)提升产品质量
以湖南省长沙市一家制造智能电表的企业为例,其副总裁李先怀指出,机器人生产线对产品质量提升效果显著。与原来相比,预计产品质量可提升 50%,不良品率降低 50% 以上。该企业面向国际市场,与大型企业合作,对产品质量有着世界一流水平的要求,而通过智能化改造,故障率降低,产品质量达到了一流标准,满足了合作需求。
(二)节约成本与提升效率
“机器换人” 不仅有助于提高质量,在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从东莞的情况来看,截至 2016 年 9 月,已有 1485 个项目申报 “机器换人” 专项行动,减少约 8 万用工。一家企业负责人陈燕平算过账,原来车间需 300 位工人,采用机器人后人数可降至 150 人,一年能节约资金 900 多万元。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也尝到了 “机器换人” 的甜头,截至 11 月,该县完成以 “机器换人” 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投资超 51 亿元,约占工业投资的九成,使得今年前 11 个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超过 134 亿元,居台州市第一。
此外,工信部的数据也印证了 “机器换人” 的成效。通过 46 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来看,生产效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提升了 9.5%,研制周期比过去缩短了 35%。
二、“机器换人” 的驱动因素
劳动力紧缺、生产率低下成为倒逼 “机器换人” 的重要原因。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 2015 年报告,中国的制造成本已与发达国家接近,用工贵、招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各地企业急需通过 “机器换人” 来缓解压力。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也强调,我国劳动生产率较低,仅为美国的 7.4%,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机器使用、自动化程度不足所致。大中型企业要通过 “机器换人” 提升劳动生产率,打造国际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三、“机器换人” 引发的就业思考
(一)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举措
我国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 2019 年,工业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400 亿元和 1200 亿元左右,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让不少人担忧机器人会抢了劳动力的 “饭碗”。对此,李若谷认为要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吸纳就业。因为大中型企业 “机器换人” 后会减少劳动力使用,所以需要发展小微企业,完善供应链,而这离不开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成为关键所在。
(二)对人才的新需求
“机器换人” 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再需要人,反而对人才有着更旺盛的需求。在实际生产中,如湖南省经过智能化改造的生产线,虽有大量工业机器人,但多数工位仍需工人操作,因为机器操作一致性高,人工操作灵活性强,二者结合才能实现柔性生产。
而且,智能制造、机器人作为高端技术融合的产物,其研发、运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支撑。然而目前市场上,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工人才普遍缺乏,这已然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面临的重要课题,意味着培养 “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的新型人才迫在眉睫。
总之,“机器换人” 是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它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对就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充分发挥 “机器换人” 的优势,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金融体制改革等工作,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