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 年工业发展回顾与 2017 年总体展望
2016 年,我国工业生产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但步入 2017 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与此同时,我国工业领域内部问题也较为突出,民间投资意愿持续低迷,去产能任务依旧艰巨,资金 “脱实向虚” 问题愈发严重。不过,鉴于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加快工业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预计 2017 年工业经济仍能维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有望实现约 6%的增长。
二、2017 年工业形势的多维度分析
(一)全球经济格局下的外贸形势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虽处于稳步复苏进程,但 2017 年美国新总统上任、德国大选、法国大选以及欧洲右翼势力的兴起,给经济复苏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分化加剧,印度经济持续活跃,而巴西和南非却深陷不景气的泥沼。加之美国货币政策逐步转向,新兴经济体在 2017 年面临资本大量流出和货币贬值的双重压力,经济增长步伐可能进一步放缓。
国内贸易优势转变:在国内,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资源、人工、物流等成本不断攀升,致使我国加工贸易成本大幅提高,传统的外贸竞争优势逐渐式微,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综合这些因素,预计 2017 年我国出口整体将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增速约为 2%。
(二)工业增长动能转换与发展态势
投资增长筑底回升:2016 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较 2015 年大幅提升,且连续数月保持加快态势,这为投资筑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自三季度起,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改善,工业品价格稳步回升,这对民间投资增速企稳起到了积极的吸引作用。从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来看,2016 年 1 - 11 月同比增速高达 21%,较 2015 年同期大幅提升 16.3 个百分点,这无疑为未来投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基于以上因素,预计 2017 年工业投资增长将成功筑底,并实现小幅回升,同比增长约为 5%。
消费增长平稳但动力不足:近年来,消费增速呈缓慢下行趋势,但网上零售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互联网+” 等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激发了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支撑消费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2016 年四季度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收紧,使得与房地产相关的下游行业如建筑装潢、家具销售等受到较大影响。同时,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即将到期,汽车销量难以延续 2016 年的增长势头。此外,人均收入增长不显著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增长。综合考虑,预计 2017 年消费增长动力虽有所不足,但仍能保持平稳。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可期:综合投资和消费等多方面因素,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明显加速,有望在 2017 年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约 6%。
(三)各工业行业的分化发展态势
装备工业:轨道交通装备、增材制造、通用航空等领域将成为新的增长亮点,有望带动整个装备工业实现快速发展。
原材料工业:在 2017 年将继续保持回暖态势,生产增速会出现小幅反弹,进出口贸易也将逐步回稳,行业经济效益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但由于 “去产能” 工作的持续推进,投资增速会继续放缓。
消费品工业:内需增长有望企稳回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望随之增加,推动消费品工业稳健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受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影响,出口仍将维持在低位运行。
三、工业发展中亟待关注的关键问题
(一)工业投资回报率与民间投资困境
2016 年以来,我国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工业领域民间投资受行业准入限制、融资约束以及投资回报率低等因素的影响,低迷问题尤为突出。2016 年 1 - 11 月,工业民间投资同比仅增长 3.1%,持续低于工业投资增速。由于工业投资中近 80%为民间投资,若民间投资持续萎靡,将导致整个工业投资萎缩,严重阻碍实体经济的中长期增长。
(二)过剩行业价格波动与复产风险
截至 2016 年 12 月 9 日,我国煤炭价格指数攀升至 161.3,较 2015 年底上升了 36.2。2016 年 12 月 5 - 9 日,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达到 98.1,相比 2015 年年底大幅上升 41.7%。钢价的大幅上涨促使钢厂纷纷增产,一些处于停产状态但尚未关闭的 “僵尸” 钢铁企业也开始恢复生产。若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复产,将极大地增加去产能工作的难度。
(三)资金流向与 “脱实向虚” 问题
一方面,流向工业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及占比出现明显回落。另一方面,M1 与 M2 增速的 “剪刀差” 不断扩大,单位活期存款增速居高不下。企业可获取的资金本就有限,再加上企业持币观望、等待投资时机,使得资金 “脱实向虚” 的现象愈演愈烈。
四、推动工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创新驱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各地在发展新兴产业时,不仅要紧密对接《中国制造 2025》的重点领域,还要充分挖掘和体现当地的产业特色,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构建创新平台与联盟:积极创建制造业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集中力量解决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填补创新链条中的断裂环节,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标准与投资方式:对工业技术标准体系进行完善和提升,强化标准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引领作用。同时,采用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优化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投资方式。
促进传统制造业融合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等深度融合,加强制造业网络化协同,通过创新生产组织方式,使传统产业释放出新的增长动能。
(二)激发企业投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让民间投资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
加强民间资本金融服务:通过搭建民间资本金融运作平台、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等方式,加强对民间资本的金融服务,确保民间投资有充足的资金可用于投资。
完善 PPP 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在推广 PPP 项目的过程中,积极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完善财政支持、融资支持、资本退出等配套政策,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让民间投资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
(三)深化产融结合,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创新产融对接模式:积极探索产融对接的新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科技企业投贷联动业务试点,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持续加强政银企之间的对接合作,建设产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建立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融资信息对接清单,提高产融信息的对接效率。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应收账款、存货、无形资产等质押融资方式,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多元化融资,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可交换债、私募债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进一步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