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制造标准缺失的困境
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进程中,行业标准规范的缺乏成为阻碍其前进的关键因素。企业在进行跨平台、跨系统集成应用时,遭遇诸多复杂标准问题。物联网应用标准的缺失致使设备之间无法兼容,甚至同一企业内部不同信息系统也因标准不统一而难以集成,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部分情况下还需推倒重来,严重影响了智能制造的推进效率。
二、国外经验的启示
作为制造强国,德国在工业 4.0 实施建议中,将标准化问题置于首位,并确定了参考体系结构、人机交互技术、仪器和控制系统、技术流程等 12 个重点方向。这一做法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凸显了标准统一对于实现智能制造互联互通和信息融合的重要性。
三、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不足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李伯虎指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尚未建立完整的智能制造顶层框架,这使得整个智能制造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其二,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的发展路径不够清晰,标准尚未统一。这种不明确的状况导致各技术环节之间难以有效协同,限制了智能制造的整体发展。
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构成
工信部电子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胡静宜表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庞大且复杂,需遵循从上到下、从概括到具体的过程。从总体内容来看,主要涵盖基础、安全、管理、评价和可靠性 5 个方面的标准。
基础标准:包括术语定义标准,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术语提供统一规范的解释;元数据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标识标准,用于对各类对象进行唯一标识,方便信息的识别与管理。
安全标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从管理层面规范安全流程和措施;技术与机制安全标准侧重于技术层面保障信息安全;产品测评与安全能力评估标准则用于对相关产品和安全能力进行评估。
管理标准:按对象主要包括质量、环境、能耗、两化融合等方面的管理标准,旨在提升企业在不同管理维度的水平,保障智能制造的高效、可持续运行。
评价标准:主要用于对智能制造的应用领域、企业和项目开展评估诊断,通过科学的评估为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可靠性标准:一方面要制定可靠性标准指南,对风险、寿命周期费用、维修和保障等方面作出详细说明和要求;另一方面要制定可靠性技术方法标准,涵盖可靠性建模与分析、试验技术、筛选技术等技术标准,确保智能制造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五、标准制定的推进策略
胡静宜认为,建立智能制造的统一标准不能仅依靠企业间的合作,政府需发挥关键的顶层设计作用。政府应充分协调众多部门、委员会、行业协会,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统一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当前标准混乱的局面,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