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业转型背景下的职工创新使命
当下,中国制造业正处在从 “中国制造” 迈向 “中国创造” 的关键转型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借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对于一线职工来说,秉持工匠精神,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勇于发明创造,则是其成长成才的必经路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电气集团积极践行创新理念,大力鼓励普通职工开展发明创造,并且已经收获了显著的 “员工‘智造’” 成效。
二、葛小川:从 “没想法” 到收获发明专利
(一)初入职场的迷茫与成长
他就像大多数初入职场的新人一样,没有太多想法,只是跟着老师傅踏实学习,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渐掌握了探伤设备维修的基本技术,从对设备一无所知到能清晰分析故障,这是近十年间他最明显的成长变化。
(二)灵光一闪的发明创造
2015 年,公司的一个室外拍片项目遇到难题,由于工件结构复杂,拍片工作人员在对 X 光机与焊口之间对焦距时困难重重。葛小川偶然从同事口中得知此事后,脑海中瞬间冒出一个想法 —— 制作一个激光对焦点装置。得到认可后,他花费 3 个月精心设计、改进,成功做出了该装置。原本他只觉得这是个能让工作更方便的小改进,没想到几个月后,这个 “小改进” 竟成功申报为一项发明专利。这一意外之喜让葛小川收获了自信,也让他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未付诸实践的想法。
三、庄秋峰:20 余年实战经验催生 “智” 变
(一)应对设备升级的摸索与积累
庄秋峰作为上海汽轮机厂首批选聘的首席技师、汽轮机车间立车组总领班,是厂里的明星人物,拥有 3 项发明专利和 3 项软件著作权。1994 年刚进厂时,车间还是普通立车,在随后十年左右时间里,设备升级为智能化数控机床。面对全新的编程技术需求,没人教、没人带的他只能自己摸索,在逐渐熟悉并熟练掌握编程技术的过程中,随着经验不断累积,他心中也产生了诸多关于技术改进的疑问,比如怎样降低人为失误引起的 NCR,如何让机器自主判断防止差错等。
(二)持续思考带来创新成果
庄秋峰深知发明专利源于日常工作中的思考与实践积累,平时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将其记在心里,慢慢琢磨,有了想法后便结合实际操作逐步实现。在他长期的不懈探索中,“一种槽型的加工方法和系统”“一种基于数控机床的刀具补偿参数的校验方法和系统”“一种基于特征的数控立车参数化加工控制方法及系统” 等发明专利和著作权在近两年陆续诞生。
(三)创新成果助力生产提效
在庄秋峰看来,一线的创新发明关键在于投入应用,要切实体现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他探索出的一套标准化作业流程,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加工效率提高约 30%,立车 NCR 减少 80%,将因人为疏忽造成的 NCR 降至零,同时还提高了刀具寿命,提升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修复成本,增加了利润率,每年可为工厂节约成本达 100 万元。
上海电气集团的葛小川和庄秋峰等一线职工,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普通职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思考与实践,在发明创造方面所能取得的成绩,也为更多一线职工投身 “智造” 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榜样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