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伟创力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王建自 2006 年进入伟创力后,一路见证了工厂的诸多变化,近年来更是要应对 “生产革命” 带来的工业机器人。在珠三角制造业密集区,众多工厂老板选择 “机器换人”,主要有两方面目的:一是应对工人流失和 “招工难” 问题;二是期望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进而节省成本。而从更深层次看,像伟创力这类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成本不断抬升、国际订单剧烈波动以及严酷的市场环境等难题。
尽管伟创力员工流失问题不算严重,但同样受 “成本” 和 “市场” 问题困扰。据伟创力亚洲市场营销负责人 Valerie 介绍,为应对市场压力,伟创力打算摘掉 “全球第二大代工厂” 的帽子,重新定位为贯穿产品概念成型到规模量产的 “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提供更多附加值和增值服务来留住老客户,并开拓新市场。
二、转型所需的助力与举措
Valerie 表示,这种定位转变意味着伟创力不再局限于接单装配生产,而是要切入产品的研发设计、开拓市场、分销物流、即时跟踪等全产品生命周期。要实现这一转变,工业机器人和工业物联网成为两大关键帮手。工业机器人能在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作用,而工业物联网可将工业大数据输入统一的 “工业云” 平台,这些大数据又会成为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进行产品研发设计的重要决策依据。
记者了解到,伟创力正在其工厂内部推动应用自主研发的工业控制系统 “wink”,在大量购置进口工业机器人的同时,让工程师在机器人本体上研发适配其生产的操作系统,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转型。
三、对工人的影响及应对举措
伟创力的转型是珠三角众多制造企业迈向 “智能工厂” 的一个缩影,而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必然引发对工人去留及岗位变化 的关注。对此,Valerie 先是表明伟创力不会从珠海搬走,因为工厂依赖珠三角的产业链以及珠海的工人,强调工人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即便工业机器人应用不断深化,仍有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
她对工业 4.0 的理解是,机器人主要替代人从事简单重复和危险性工作,让人去做更具价值的事务。例如,伟创力在原有电子消费品生产基础上拓展到医疗器械等新品生产,新增行业能为工人提供转岗空间;还有部分工人经过培训后,可成为操作机器人的工程师,实现更高级的 “转岗”。
从伟创力珠海工厂的实际情况来看,像搬运、加工零配件等简单或精度要求高的工作已由工业机器人承担,不少工人转岗去从事产品装配、包装等更复杂的工作,车间内机械臂挥舞、工人在旁辅助处理零配件的场景屡见不鲜,这体现了机器人应用带来的工作 “升级”,让工人获得了更有尊严的工作。
总之,伟创力的转型之路展现了珠三角制造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迈向智能化生产的积极探索,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在引入工业机器人过程中,合理安排工人岗位、实现人机协同工作的实践模式,为其他制造企业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