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装备成为产业“新引擎”
“机器换人”热潮数据呈现:近年来,“机器换人”热潮席卷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地区。以东莞为例,截至2016年9月,东莞已有1485个项目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减少约8万用工,拉动综合投资230亿元,两项数据均居广东省首位,其中东莞制造设备占比17.2% 。
推动产业升级与新产业打造: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成为东莞下一轮发展的新引擎。东莞依托“机器换人”激发的庞大需求和良好产业链配套基础,加大智能制造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2020年,东莞计划将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提升至1000亿元左右。当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111家,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半左右。其中,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70家,约占全国总数的10%;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多家,预计今年总产值超350亿元,涉及数控加工机床、机器人装备等十多个行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表示,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在2015年达到6.8万台,增长速度为18%,预计2017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催生了巨大市场。
二、企业转型的不同境遇
成功转型企业案例:瑞必达科技有限公司于 2011 年在东莞成立,专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触摸屏盖板玻璃的研发与生产。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 “用工短缺现象” 倒逼制造业 “机器换人”,瑞必达也顺应趋势。2012 年,瑞必达首个 “无人工厂” 落地,2013 年陆续投入使用。通过 “机器换人”,智能机械手的应用为公司带来每年 80% 以上的业绩增长。2016 年 6 月,瑞必达 “智能终端行业视窗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入选工信部 2016 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初始时瑞必达有两三百名员工,每月产能约 10 多万片,如今生产工艺基本采用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产能达到 800 万 - 1000 万片,最高增效达 100 倍 。
面临困境的企业情况:在 “机器换人” 潮流中,台商童水顺在东莞的鞋厂并未使用自动化机器人替代工人。他表示,转型升级取决于企业资本,当前自动化机器人成本过高,企业难以负担。东莞市众多中小企业也面临资金难题,在是否进行 “机器换人” 的抉择上犹豫不决。
三、“机器换人” 带来的影响
对工人就业的冲击:企业在享受 “机器换人” 带来的高效率、低成本、产品质量稳定等好处时,工人却面临 “被换掉” 的冲击。以东莞市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手动钻针研磨机更换为全自动钻针研磨机后,车间人工总数从 24 人减至 8 人,直接和间接共减少 59 人,生产效率提高 6.5 倍。东莞市经信局数据显示,2014 年 9 月至 2016 年 10 月两年间,全市 “机器换人” 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完成后,预计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 1.7 倍,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 11.1%,但用工需求也相应减少 8.7 万,引发了工人对未来失业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