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剖析

   2025-01-10 工业品商城49
核心提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已连续多年稳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宝座。这一巨大的市场蛋糕,引得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垂涎欲滴。与此同时,国内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短短几年间从几十家激增到几千家。然而,繁荣背后暗藏隐忧,其中充斥着大量投机公司。 2017 年初,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已连续多年稳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宝座。这一巨大的市场蛋糕,引得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垂涎欲滴。与此同时,国内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短短几年间从几十家激增到几千家。然而,繁荣背后暗藏隐忧,其中充斥着大量投机公司。

   2017 年初,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新松的总裁曲道奎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 3000 多家机器人企业里,真正投身工业机器人制造的不足 10%,其余多数企业只是打着概念,妄图借行业发展的东风分一杯羹。

    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大踏步前进的浪潮中,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实际行动引人深思。企业究竟是在为四大家族进行加工、专注于系统集成,还是潜心钻研黑科技,亦或是陷入了无序的市场竞争?

    从数据角度解读,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2015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总销量达 68459 台,其中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为 22257 台。在国产销量里,坐标工业机器人约有 16000 台,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国产非坐标工业机器人销量仅 6000 台。分摊到国内 3000 家工业机器人厂商,平均每家的制造销售量仅约 2 台,这一数据有力地印证了曲道奎总裁的观点,凸显出多数企业在实际生产方面的乏力。

    再看核心部件领域,中国机器人的总体数量虽不算少,但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机器人的覆盖率实则较低。更为关键的是,国内机器人在中高端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严重依赖进口。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成本,还使得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与 FANUC、安川、川崎等日系厂家抗衡。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短期内中国实现超越困难重重,除了像美的收购库卡这类资源整合的特殊案例外,未来 10 年内,无论是机器人本体部分,还是核心零部件领域,中国基本无法实现完全自主化。

    这就引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大力推行的 “机器换人” 政策中,由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使得该政策在实现本土机器人成长这一初衷上,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