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制造 2025” 已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着重强调。自 2016 年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不散,“逆全球化” 思潮暗流涌动,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成为当务之急。而智能制造,无疑是这场转型变革中的关键路径。
智能制造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它融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装备,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从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智能制造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高级副总裁袁利群直言:“大规模低成本的制造业已过时。” 在过去,国内企业凭借大规模低成本的制造模式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但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以及环境压力的增大,大规模低成本制造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下的产品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企业难以享受到品牌溢价带来的丰厚回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能制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下一个产业发展的 “风口”。智能制造融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智能制造无疑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智能制造在品质和效率方面的提升,更是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在品质把控上,智能制造通过设置众多的产品监测点,实现了所有生产环节的系统集成数字化控制。这意味着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都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下。一旦某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系统能够迅速发出警报,并精准定位问题所在,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生产效率方面,智能制造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它能够做到分秒精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实现了物料配送的精准化。生产线上的设备能够根据预设的程序和指令,高效协同工作,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延误和错误。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和生产瓶颈,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维护,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袁利群表示,品质和效率的提升最终体现在成本上。通过智能制造,企业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实现 “质优价低” 的目标。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还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存在着明显的错配。这一问题犹如一道鸿沟,阻碍了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为了填补这一缺口,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袁利群建议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积极引入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企业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实际生产流程,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袁利群认为可以邀请企业里具有很强专业能力的技术专家走上课堂。这些专家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问题带入课堂,手把手地教导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学到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发言中,深刻阐述了大数据对于智能制造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成为各行各业摆脱低端化、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许多企业积极改革传统零售模式,从 “+ 互联网” 到 “互联网 +”,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深度贯通。通过大数据挖掘消费规律,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反向定义产品设计。在生产环节,企业可以同步预售、预测订单,以需求引导生产,让 “精准订制”“智能制造” 成为现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积压,还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张近东还提出,要尽快完善数据采集、交易和安全披露的法律法规,为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法律法规的完善能够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数据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数据的合理流通和有效利用。要引导大型零售企业转变经营方式,通过集中采购、买断经营、开发自有品牌等方式,与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有效供给。通过这种深度融合,能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看来,智能制造升级不能依赖于简单的 “买买买”,而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她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但我们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 董明珠的话语掷地有声。在她看来,购买别人的技术虽然能在短期内获得市场份额,但这种市场是脆弱的,容易被淘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智能制造靠自主研发才符合中国制造业的定位。格力电器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从空调到智能装备,格力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自主创新的心血。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格力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还向全球输出了自己的品牌,为中国制造赢得了荣誉。董明珠认为,这才是中国制造 “希望看到的结果”,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
智能制造,正以其强大的变革力量,为中国制造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它不仅是对传统制造业的一次深度变革,更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核心驱动力。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智能制造已成为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关键领域。通过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好的产品质量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政策推动到行业引领,从技术创新到人才培养,智能制造正逐渐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还重塑了整个产业链的格局。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将为中国制造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智能制造的引领下,中国制造必将在全球制造业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