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仪器仪表行业已具备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基础,尽管尚处发展阶段,但国产智能仪表前景广阔。然而,当前行业工人的劳动技能与职业素质,无法完全契合仪器仪表行业升级的更高需求。“工匠精神” 所倡导的追求卓越创造、精益求精品质及用户至上服务的理念,对培育众多 “中国工匠”,推动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意义重大。
制造业:“大而不强”,优势与短板并存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科技创新主战场,是国家立足、兴盛、强大之基。历经改革开放 30 多年发展,我国成为制造大国,500 多种工业产品中有 220 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 “大而不强” 问题突出,优势主要集中在工程机械、家电、电子消费品等模块化架构产品,以及通信设备、高铁、核电装备等大型复杂装备领域。在依赖前沿科技支撑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我国仍缺乏优势。
《中国制造 2025》:引领产业升级的战略纲领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加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仪器仪表行业生产、管理与营销模式变革。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中国制造 2025》作为制造强国战略首个十年行动纲领,适应世界经济与我国制造业发展需求,核心在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
智能制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口
《中国制造 2025》自 2015 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 年进入 “启动实施” 阶段,2017 年强调 “深入实施”,并突出加速大数据等应用及发展智能制造。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重要载体,2016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 7.24 万台,同比增长 34.3%,行业规模扩大。为推动机器人行业迈向中高端,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出四点举措:一是推进创新,整合创新资源,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提升创新能力;二是补齐短板,突破行业发展瓶颈,支持关键零部件质量与可靠性提升,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开展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推动机器人在新兴与传统制造行业的应用;四是培育人才,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大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办好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
智能制造对振兴实体经济、加速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我国虽为全球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但多集中于中低端产品,粗放式产能扩张难以为继。智能制造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缓解人工成本高企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王鹤龄如此强调。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指出,我国应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开发自主人工智能芯片并形成标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需借《中国制造 2025》东风,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培育工匠精神,加强创新与人才培养,补齐核心零部件等短板,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大国真正迈向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