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显著进步,将我们推向新自动化时代的前沿。如今的机器人与计算机,不仅在众多体力工作上展现出超越人类的效率与成本优势,更在需要认知能力的任务中崭露头角,如判断决策、感知运动乃至汽车驾驶等。自动化的浪潮无疑将深刻改变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无论身处何种职业。然而,自动化究竟何时能全面融入工作领域,以及它将对全球经济的就业与生产产生何种影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麦肯锡报告:自动化的多重影响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针对自动化技术及其影响展开深入调研,并发布《Automation,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报告,揭示了几个关键发现。
提升企业效益与生产力
自动化能够助力企业减少错误,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速度,在部分场景下实现超越人类的收益。从历史经验来看,自动化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当生产力增长面临瓶颈时,自动化为经济增长与繁荣提供关键动力,同时有助于缓解许多国家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带来的压力。基于情景建模,预计自动化每年能为全球生产力带来 0.8%至 1.4%的增长。
职业活动的自动化潜力
分析自动化影响应以职业中的单个活动为切入点,而非直接针对整个职业。因为每种职业包含多种活动,自动化需求各异。当前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存在完全可自动化的职业(少于 5%),但几乎所有职业都存在部分可自动化的活动。据估计,全球约一半的工作活动可借助现有技术实现自动化,涉及约 16 万亿美元的工资。
高结构化、可预测环境中的体力活动,以及数据收集与处理活动最易实现自动化。在美国,此类活动占经济总活动的 51%,约合 2.7 万亿美元工资,在制造业、住宿餐饮服务及零售领域尤为普遍。不仅低技能、低工资工作,中等技能与高收入、高技能工作也具备一定自动化潜力。随着工作流程中部分活动被自动化改变,人与机器的工作将相互补充。
自动化进程的复杂性
尽管自动化具备技术潜力,但全面显现对当前工作活动的影响仍需多年。其推进速度与对工作者的影响,因活动、职业、工资及技能水平而异。决定自动化速度与影响程度的因素众多,包括技术能力、成本、与劳动力的竞争(含技能与供需动态)、效益增益(如劳动力成本节省等)以及社会和监管的接受度。情景模型显示,当前半数活动预计在 2055 年实现自动化,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时间可能提前或推迟 20 年。
宏观层面,自动化对整个行业或经济的影响可能较为缓慢;微观层面,个体工作者可能因自动化失去工作,企业也可能因竞争对手采用自动化技术而遭受冲击。
自动化与就业:并非必然的失业危机
尽管当前关于自动化的讨论多聚焦于大规模失业风险,但实际上,人们将继续与机器协同工作,推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生产力的评估基于假设,即被自动化取代的人员能找到其他岗位。
多数工人需做出改变,业务流程也将转变。不过,自动化引发的劳动力转换规模,在过去几十年并非前所未有的。类似 21 世纪科技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的长期转换,这种转换并未导致长期大规模失业,反而伴随着新工作类型的创造。分析表明,人类劳动力不可或缺,全部生产力需人机协作才能实现,这将促使劳动力结构转变,对工作人员与技术的配合提出新要求。
自动化浪潮虽带来诸多变革与挑战,但并非必然导致大规模失业。通过合理引导与应对,人类与机器有望协同共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社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