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
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趋势
在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启动仪式上,浙江余姚一家制笔企业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智能制造的魅力。该企业自主研发两条智能生产线后,凭借品质提升,每支笔成功提价 3 美分。这 3 美分不仅是品质溢价,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底气彰显。当地大力推进 “机器换人” 政策,今年将投入 30 亿元。一方面,用工成本上升促使企业选择机器人,一台打磨机器人价格不到 30 万元,却能替代 6 名熟练工,一年节省 42 万成本,一年即可回本;另一方面,产品精度得以提高。无论是从成本 - 收益的现实考量,还是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竞争,制造业智能化趋势已然不可阻挡。
从宏观层面看,在人民币贬值、出口增速放缓以及劳动力要素价格飙升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成为企业逆势发展的关键。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产品涨价,地方政府与各类企业为提升长周期竞争力主动升级,大规模智能装备生产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路径。这表明,在宏观经济换挡调速的大背景下,微观层面的企业正通过智能制造实现脱胎换骨。
机器人产业:供需矛盾与发展困境
然而,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随着国内 “机器换人” 需求大增,机器人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全国 20 多个省份将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培育,已建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 40 个,企业数超 800 个,但产业结构失衡。下游系统集成产业发达,而上游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异化不足。从 “工业机器人产业全球重要专利申请人” 榜单可见一斑,全球前 15 位重要申请人中日本企业占 11 席,国内无一上榜,机器人 “四大家族” 掌控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突破困境:实现弯道超车的策略
面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 “拦路虎” 与智能制造的必然趋势,中国机器人产业必须实现弯道超车。由于机器人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与人才密集的特点,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宜发展,有条件发展的地方应注重差异化,避免低端竞争。同时,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提高行业发展门槛,防止高端产业低端化。此外,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积累核心知识产权、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助力企业从集成应用迈向核心技术研发高地。
正如腾讯的 “绝艺” 围棋机器人战胜日本的 “DeepZenGo” 所引发的人机较量讨论一样,在工业制造领域,智能的竞争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竞争,这一竞争正深刻影响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国制造业既要为当下的智能制造成果欣喜,更要有潜沉之心,不断努力,以赢得更多像 “3 美分” 这样的品质溢价,从而拥抱高品质智能制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