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行业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背后有着现实且迫切的需求驱动。
一、需求催生行业快速发展
(一)国内需求凸显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中极为活跃的经济体,历经 30 多年高速增长后,面临劳动力减少与老龄化加剧的状况,对机器人的需求因而急剧增加。数据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 7.24 万台,同比增长 34.3%,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自 2013 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使用市场后,行业扩张愈发迅猛。2014 年全国销售工业机器人超 5.7 万台,占全球销量四分之一;2015 年销量达 6.8 万台,工信部预测 2020 年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产量超 10 万台,从当前形势看,该目标有望提前达成。并且,我国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仅 31 台,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不到德国和日本的十分之一,这也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中国工程院市场调研显示,近 65% 的被调查企业有强烈 “机器换人” 意愿,14.5% 的企业正在筹备。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积极推动 “机器换人”,如浙江在过去三年多通过机器换人替代了 200 多万低端劳动岗位。
(二)国际趋势推动
从国际市场看,“机器换人” 已成大势所趋。在日本,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日本总人口持续减少,老龄人口占比居世界之首,劳动力人口从 2010 年的 6632 万降至 2015 年的 6598 万,减少 34 万人。这一背景促使日本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如今在国际机器人产业,尤其是伺服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欧洲发达国家,机器人产业同样备受重视。欧盟发布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报告倡导建立 “欧洲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机构”,鼓励加大资金投入以研究先进机器人技术及其影响,部分欧盟国家还在规划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管理标准,可见机器人领域国际竞争正日趋激烈。
二、发展背后的隐忧:扶持政策待完善
我国机器人行业虽发展迅速,但主要得益于政府大力推动与扶持,技术落后和研发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业内普遍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 “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关键零部件、缺少高端产品” 的现象。新松机器人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也表示,供给侧企业提供的产品适用性不足,当前多数机器人仅具机械臂,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此外,不合理的财政补贴政策引发诸多不良现象。2015 年仅广东、浙江两省在机器人领域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就超 20 亿元,但部分地方政府补贴行为加剧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出现骗补情况。一些企业通过贴牌销售、技改和组装骗取地方财政补贴。同时,地方政府在追逐机器人产业时跟风严重,仅注重规模和效应,忽视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导致部分产业园区难以形成规模集聚,造成财政资源浪费。而且,目前补贴环节不合理,多集中于制造和销售领域,研发环节补贴力度小,而研发恰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基础研发领域如基础材料、传感器等问题若无法解决,将严重限制行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