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自动化对社会的影响时,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往往依据数十年的可靠数据给出乐观的论断:自动化创造的就业机会多于其摧毁的数量。以农业为例,高效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得从事农场工作的人数大幅减少,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推动了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一变革促使劳动力流向休闲娱乐业,如接待和美发行业,从业者获得了更高收入和更多闲暇时间。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人们不禁畅想未来工作时间或许会如 John Maynard Keynes 在 1930 年所预测的那样大幅减少,甚至可能减至每日 15 小时乃至更少。
《卫报》对自动化未来进行了大胆畅想:未来商店数量和零售店员人数将大幅减少,低薪的零售业和非技术性工作将逐渐被自动化取代。这种设想虽有其合理性,但过往的乐观观点存在明显缺陷。一方面,它们过于关注大范围的平均值,而忽视了个体差异。在英国,尽管从整体数据来看,技术创造的工作机会多于失业人数,但对于英国中部地区汽车工厂失业的工人而言,新产生的工作机会往往与他们的技能不匹配,难以获得。另一方面,先前的研究未充分考量技术变革的速度。在过去,人们尚可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寻找新工作,而未来技术变革将更加迅速且广泛,大多数人很难迅速适应这种变化。
对于各国政府来说,应对自动化带来的挑战已迫在眉睫。自动化无疑能提高生产率和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加大对自动化的投入颇具吸引力,但如果没有妥善安置下岗工人的明确计划,将会给数百万民众带来巨大伤害。机器人革命的浪潮正汹涌而来,它既可能带来财富,也可能加剧社会分层。公共政策研究所敏锐地指出,在这场革命中,低技能行业面临特殊风险,机器人革命甚至可能进一步拉大英国本就根深蒂固的南北差距。
基于此,公共政策研究所呼吁政府增加在教育和再培训方面的投资,并将资金优先投向远离首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受自动化影响,工作面临改变,急需通过教育和再培训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倘若政府对此无动于衷,那么在技术水平较低的地区,失业和贫困人口将急剧增加,这将是整个社会难以承受的代价。自动化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在享受其带来的红利的同时,避免社会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需要深入思考并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