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GGII 统计数据,2016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 8.5 万台,同比增长 23.91%,产值规模为 135 亿元,其中国产占比 19%,较之前同比上升 4 个百分点,预计 2017 年国产占比有望突破 23%。尽管国产工业机器人占比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市场占比仅约五分之一,想要进一步突破,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市场认知与品牌培育难题
本土机器人企业在终端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知名度较低,缺乏终端市场培育。应用终端因对机器人本体缺乏深入了解,为确保产品质量,倾向于要求系统集成商选择国际知名品牌的本体。这反映出国产机器人在终端用户心中的认可度不高,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品牌影响力,使得本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核心技术瓶颈制约
目前,大部分本体企业在核心技术层面存在严重缺失,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不少企业采用国外零部件组装后贴牌生产销售,这种模式虽能在短期内推出产品,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国产机器人在性能和稳定性上难以与国际品牌抗衡,限制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能结构不合理
“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 是当前机器人市场的突出问题。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企业进出自由,大量企业涌入低端市场,导致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方面,由于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等原因,国内企业涉足较少,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这种不合理的产能结构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企业综合能力欠缺
国内本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性不足,往往过于专注产品性能,而忽视产品工艺和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客户不仅关注产品本身,更看重产品工艺以及能否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企业生产眼光短浅,不利于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产品与市场适配性问题
国际四大家机器人企业在产品性能上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但部分国内企业盲目模仿,忽视了因地制宜开发产品和市场的重要性。国产机器人虽起步晚,但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实际需求,开发出更贴合本土市场的产品,以差异化竞争实现追赶。然而,目前许多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导致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
系统集成能力薄弱
国产机器人的集成能力较弱,系统集成商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体企业的命运。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本体企业在系统集成方面选择余地较少,国内系统集成商从代理向提供方案转型过程中缺乏经验,难以提供高质量、定制化的系统集成服务,影响了国产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市场推广。
产线标准化程度低
系统集成本质上是非标自动化,可复制性较差,导致产线标准化难以达成。这使得本体与系统集成难以有效结合,增加了生产和应用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限制了国产机器人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
资金周转压力大
无论是本体商还是系统集成商,都普遍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以系统集成商为例,常见的收款方式如 5:3:2 或 3:6:1,收款周期长、压力大,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研发投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
产学研脱节困境
产学研结合的问题在机器人行业同样突出。目前,研发和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学校,尽管一直倡导产学研一体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存在脱节现象。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企业无法及时获取前沿技术,影响了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
上下游整合不足
机器人行业上下游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因素复杂。集成商需要协调本体与终端,本体企业需要了解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及终端需求。然而,目前上下游整合程度不足,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生产协调困难,增加了生产难度,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交付周期。
国产工业机器人要突破现有市场占比,需全方位解决上述问题,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品牌影响力、优化产能结构、提高企业综合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及促进上下游整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推动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