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元的工业体系中,任何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主客观因素交织、多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非标设备产业也不例外。尽管当下非标设备产业整体态势较为健康,然而,一系列阻碍正愈发显著地制约着非标自动化设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深入剖析并寻求破解之策 。
一、生产特性限制,大企业缺位,小企业丛生
非标设备的定制化属性是其鲜明特征,它依据各企业独特的生产现状量身打造,缺乏统一标准,这就决定了 A 企业的设备无法简单复制应用于 B 企业,难以实现批量生产。通常,一台价值几十万人民币的非标设备,从客户提出需求开始,非标设备厂进行方案设计,双方反复讨论确定方案、签订合同,再到出设计图、零部件加工,直至设备组装验收,整个流程往往需要两三个月时间。如此长的周期和繁杂的工序,换来的却是相对有限的产出,投入产出比偏低,使得大型企业对这类琐碎的小订单兴趣寥寥。
但对于仅有十几人的小规模企业而言,情况却截然不同。这类项目成为了它们茁壮成长的沃土。一个销售搭配几个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组成的小团队,凭借着对这类项目的高度热情和灵活应对,迅速发展壮大。
二、市场规模扩张,竞争格局分散,规模企业难成
2000 年时,国内非标设备领域较为知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且多为台湾企业,数量加起来约 30 家。当时,非标设备市场规模估计在 6 亿左右,这 30 家企业占据了约 70% 的市场份额。
时光流转至 2012 年,仅仅在东莞,非标设备自动化设备企业就将近 70 多家,全国范围内小规模的非标设备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级达到万以上,市场规模预估增长到 600 亿左右。尽管市场规模大幅扩张了 100 倍,可生产厂家的增长幅度更是达到了千倍之多。新增的市场份额被众多小厂家瓜分,行业内始终未能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规模企业。
三、行业门槛偏低,人员素质差异大,发展受限
非标设备企业如潮水般涌现,究其根源,在于其初始投资成本较低,通常仅需几十万元。常见的创业模式是两三个股东共同出资,各自负责销售、技术和售后板块,无需大规模资本或大型企业的参与。
这种低门槛的创业环境使得非标设备行业发展相对闭塞,难以进行有效的行业洗牌,优质企业难以脱颖而出,劣质企业也未被淘汰,行业内企业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创新研发不足,过度依赖借鉴,核心技术缺失
国内非标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普遍表现乏力,新发明、新创造、新应用极为少见。企业热衷于参加国内外展会,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学习新的应用、工艺和技术。这种学习借鉴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意义,它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设备技术上的差距,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企业打着借鉴的幌子进行抄袭,这极大地削弱了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新应用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我国自动化设备行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受限,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在研发创新中获得稳定且持久的收益,这对于非标设备行业尤为关键。
五、自动化需求初级,制约行业向高端迈进
受人力资源短缺的影响,制造企业纷纷选择自动化转型。但从节省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自动化大致可分为半自动化、全自动化以及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三个阶段。
出于成本考量,许多企业选择了半自动化设备,一些稍微复杂的工序仍依赖人工完成。这种半自动化产品的设计,一个熟悉机电一体化的人员便能独立完成。大量存在的低层次自动化需求,严重制约了非标自动化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行业组织松散,缺乏协作,陷入价格竞争困境
非标设备行业至今尚未成立行业协会,这使得政府难以直接听到非标行业的声音,企业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彼此老死不相往来。企业间戒备心极强,担心技术被窃取、客户被抢走、骨干人员被挖走。
这种相互孤立、不抱团合作的局面,导致非标设备行业逐渐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非标企业本应凭借技术和方案为客户创造价值,获取脑力劳动的合理回报,可如今很多企业却只是在和客户商讨材料成本和管理费用。
七、规模企业优势不显,管理短板致产品质量问题
在以小企业为主流的非标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拥有 100 多人的中型非标企业,它们年产值可达几千万。但由于管理方面存在漏洞,设计人员和装备人员责任心不足,导致部分中型非标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尽人意。久而久之,众多客户又重新转向小型非标企业购买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
综上所述,我国非标自动化机械企业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并且存在严重的竞争同质化问题。如何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中参与竞争,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不过,困难与机遇并存,鉴于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旦企业成功度过生存初期,非标设备行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我们需要从政策扶持、技术创新、行业协作等多方面入手,突破这些发展障碍,推动非标自动化设备产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