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这片制造业的热土上,智能化转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走进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番充满科技感的景象。机器闪烁的微光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又似灵动跳跃的音符,奏响着智能制造的序曲。生产线上,一节节电池有条不紊地呈 S 形鱼贯前行,随后迅速下线,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车间主任胡新凯的话语中满是自豪:“这条生产线堪称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碱性电池生产线,正常运转时无需照明,因为这里没有人工操作,无论是机器人还是设备,一举一动都由精密程序精准把控。”
回顾传统生产模式,一节电池从原材料到成品,需历经 11 道工序,经 7 人之手,耗时约 1 小时。而如今,机器人全面接管这些工作,一条生产线人员减少 7 人,生产效率却大幅跃升,实现了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不过,智能化转型的巨额投入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中银这两条生产线投入 4000 万元,历经一年半时间研发完成。相较之下,传统车间同等规模的两条生产线,14 名操作工年薪总计仅 112 万,仅为智能生产线研发成本的零头。但中银工程部主任常伟却有着更为长远的考量:一方面,智能化生产大幅提升了产品合格率;另一方面,成功化解了长期困扰企业的招工难题。常伟形象地描述道:“智能化让人工质检成为过去,我‘拿掉’了人的眼睛;依靠机器人搬运货物,我‘解放’了人的手脚;通过自动化系统集成所有数据,实现了生产环节的全面数字化管理。”
在宁波,向智能制造转型的企业并非只有中银电池一家。坐落于宁波慈溪的先锋电器,作为全球最大的取暖器专业生产企业之一,自 2013 年创始人之子姚裕初留学归来后,便大力推行 “机器换人” 计划。公司原本期望将一线工人数量从 4000 人削减一半至 2000 多人,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目前仅减少了 300 人。究其原因,许多生产环节机器人难以替代。姚裕初坦言:“现阶段只能先替代那些重复、低价值的环节,像总装这类复杂工序,短期内还无法实现自动化。未来,我们可能会探索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机器换人、个性化定制生产、黑灯车间…… 这些看似智能制造的典型特征,却让我们不禁思考:倘若智能制造是企业梦寐以求的高峰,那么当下我们的企业究竟处于攀登途中的哪个位置呢?机器人研究专家、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甘中学给出了专业解读。他指出,德国人提出的工业 4.0 概念,将智能制造归结为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和点对点集成三个关键维度。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尚处于纵向集成的中间阶段。纵向集成致力于实现车间生产的全自动化,解决工厂内部的生产效率问题;横向集成则着眼于产业链的整合,涵盖从创意构思、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以及用户反馈的全流程;而点对点集成则聚焦于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一旦实现,将标志着工业 4.0 取得重大突破。
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总裁朱春荣也强调,不少人误以为实现自动化就等同于达到工业 4.0 标准,实则不然,两者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他介绍道:“宁波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程度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已达到工业 2.0 水平,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而有的企业甚至还未实现自动化,仍依赖纯手工操作。例如打火机企业,许多核心部件仍需人工装配。”
差距固然存在,但它同样也是企业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工程部主任常伟坚信,当下最关键的是要积极行动起来,推动智能制造由点及面、逐步拓展。他感慨道:“仅仅打造几个‘黑灯工厂’,并不意味着宁波就迈入了工业 4.0 时代。真正的发展路径是,从一个个自动化项目做起,生产出高品质的设备和产品,先由点连成线,再由线织成网,最终将这张网不断扩大,覆盖整个制造业领域。”
宁波的制造业企业正站在智能化转型的十字路口,尽管前方道路充满挑战,但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与决心,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宁波制造业将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创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