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向高端迈进的关键进程中,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一环。中国制造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向高端转变的严峻挑战,而工业机器人无疑是这场变革中的核心驱动力。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6 年一系列利好行业发展的新政法规相继推出,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行业分析机构对未来充满信心,做出了令人瞩目的预测:2017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将达 10.2 万台,累计保有量接近 45 万台,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望从 2012 年的不足 5% 飙升至 2017 年的 30% 以上;到 2020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 80 万台以上,潜在市场需求价值近 5000 亿元。这些数据无疑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的美好蓝图。
近期,我国工业机器人上市企业的一季度成绩单令人眼前一亮。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一季报显示,其营收从去年同期的 3.54 亿元大幅跃升至 4.51 亿元,涨幅高达 27.23%。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表示,作为国内机器人研发领域的先驱,新松机器人正积极向平台化转型,致力于打造中国机器人的民族品牌。基于全球化发展战略,新松持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升级力度,同时积极布局市场,精准瞄准新兴市场的潜力客户群体,使得 2017 年第一季度新签订单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同样表现出色,一季度完成营业收入 6.06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大涨 166.65%。公司表示,运动控制系统及机器人产品业务的增长带来了应收票据和预收款项的增加,这从侧面有力地证明了公司在机器人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然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 高端不足低端过剩。尽管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制造业热门投资领域,也是化工等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仅占约 30%,且主要集中在行业低端,高端机器人严重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如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大部分依赖进口,采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甚至高于国外同款机器人的整体售价,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国产机器人的发展,提升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及技术水平已成为实现 “中国制造 2025” 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中,35% 左右是减速器,20% 左右是伺服电机,15% 左右是控制器,而机械加工本体只占 15% 左右,其余主要为应用部分。作为技术壁垒最高的关键零部件,世界 75% 的精密减速器市场被日本的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占据,其中纳博特斯克生产的 RV 减速器约占 60% 的份额,哈默纳科生产的谐波减速器约占 15% 的份额。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工业机器人产能方面存在结构性问题,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领域却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现象。据工信部统计,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逾 800 家,其中超过 200 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各地还涌现出 40 多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部分园区存在着重招商引资、轻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倾向。
正如曲道奎所言:“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软肋有三: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 60% 以上份额,技术复杂的六轴以上多关节机器人,国外公司市场份额约 90%;作业难度大、国际应用最广泛的焊接领域,国外机器人占 84%;高端应用集中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 90% 份额。”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工信部正在制定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以严控工业机器人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风险。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关键时期,虽然前路充满荆棘,但只要能抓住机遇,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产业结构,必将在全球制造业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助力 “中国制造 2025” 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