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承载着推动产业升级的重任。然而,传感器却成为了这一进程中最大的 “拦路虎”。
传感器:智能制造的核心 “感知器”
在本届高端峰会上,有研究所专家透露项目因传感器缺失而停滞。智能制造的本质在于通过数据的自动流动应对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大数据专家周涛指出,数据采集是大数据的难点之一,而这高度依赖合适的传感器。郭源生形象地比喻,传感器如同人类的五官和皮肤,是获取信息的源头,没有传感器,即便配备再多微处理器,机器人也无法实现智能。传感技术更是衡量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于传感技术以解决信息采集问题,缺失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智能制造都将成为空谈。
中国传感器产业:需求与现状的巨大落差
尽管我国产业基础已有一定发展,但在基础领域,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显著差距。长期的 “拿来主义” 造就了繁荣的终端市场,却导致对基础领域发展的忽视,传感器领域便是其中的痛点之一。
从市场数据来看,2014 年我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销售额超 1200 亿元,2015 年约 1300 亿元,赛迪顾问预测 “十三五” 期间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 31%。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业的孱弱现状:约 60% 的传感器、80% 的传感器核心芯片依赖进口,用于物联网的 MEMS 传感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新品研制落后国外近 10 年,产业化水平落后 10 - 15 年。
破局之策:顶层设计与政策扶持
面对传感器产业小批量、多品种、规模小的特性以及其战略重要性,郭源生等业内人士呼吁国家从顶层设计给予系统化扶持。在国家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上,应给予传感器产业等同于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与培育,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公共平台建设。
新三板公司纳芯微 CEO 王升杨认为,政府应大力扶持基础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将应用交给市场。若传感器能满足应用端需求,市场和资本会自发介入带动产业链发展。美国、日本正是通过政府推动基础工艺、装备、材料、元器件的发展,实现了电子终端产品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值得欣喜的是,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彭红兵表示《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 (2017 - 2019 年)》已通过审议。该《指南》涵盖推动 MEMS 工艺和新型智能传感器发展、面向重点行业示范应用、建设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以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等四大任务,被郭源生认为定位精准。
创新发展:构建 “传感小镇”
传感器应用广泛,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化工厂,市场需求巨大。以浦东机场周界围栏系统为例,其使用大量各类传感器,显示出传感器在各领域形成规模化市场的潜力。
为解决传感器规模化生产以及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郭源生提议结合区域特征和优势,打造 100 个传感小镇,构建 “双生态” 产业链,进而形成国际传感器产业园 —— 传感谷。具体设想是聚集 100 余家公司和科研院所组成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专业传感器产品,形成超 1000 亿年销售额且年增长大于 20% 的国际化产业园。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产业迎来了春天。但要实现产业的成熟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挑战,推进产业化落地是关键。只有通过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努力,才能补齐传感器这一智能制造的关键 “短板”,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