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对于制造业而言,虽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在中国的制造业环境下,其发展进程充满挑战,预计还需较长时间磨合。
从成本回收角度看,机器人投资回收期长,常超出中小企业寿命,导致中小企业对其敬而远之。大企业虽有资本导入,但也麻烦不断。大企业虽能解决投资成本和回收期问题,却面临机器人生产效率的困扰。高端机器人为实现精密生产,融合大量尖端技术,配备高端执行器、工具变化器等多种配件,这使得故障率升高。流水线生产模式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车间停产。为保障生产,大企业需专门成立 “机器人” 维护部门,甚至安排专人日夜值守,这不仅增加企业投入,还与引入机器人减少人工的初衷相悖,久而久之,大企业也对机器人失望并逐渐远离。
尽管机器人是未来制造业的大趋势,掌握核心技术可能称霸制造业,但中国机器人发展进程受国情影响。制造业关乎国计民生,劳动密集型企业虽利润率低,却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对拉动内需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在流水线上工作对中国工人不利,限制了他们向上发展的空间,还影响到新一代工人对工厂的态度。由于中国社会注重平衡与稳定,“机器换人” 无法在短期内大面积实现,需等待新一代工人能够熟练驾驭机器人,这既涉及技术层面,也与社会制度和人性相关。
总之,“机器换人” 是一个宏大课题,要实现更聪明的机器人与熟练驾驭机器人的工人的协同发展,需要时间。无论是机器人技术的提升,还是中国工人技能的增长,都非一蹴而就,或许还需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才能让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