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欧美对装备制造业产品和技术的管制以及自身发展需求,我国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上可采取以下策略:
敦促欧美放松管制:鉴于欧美管制清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限制,迫切需要敦促其有关部门放松管制。这不仅有助于我国产业快速获取并掌握国外先进前沿技术,还可借助国外企业和民间组织向其政府施压,推动已商业化技术对华出口,促进产业加速发展。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国防和社会经济安全的瓶颈制约,以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为突破口。一方面,建立功能部件发展联盟,攻克关键零部件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打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性瓶颈;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基金的形式,助力液压件、轴承等功能部件发展,在数控单元和传感器等跨行业技术领域,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合作新模式。
构建多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满足智能制造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科人才。保留、恢复并发展与工业 “四基” 对口的特色工科专业,将打造工业软件及其平台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鼓励骨干企业、民营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培育具备 “工匠精神” 的应用型人才,筑牢智能制造的人才根基。
支持国内创新产品:在传统设备数字化改造中,重视传感器在数据监测和传输方面的重要性。政府通过首购、订购和购买服务等举措,支持国内创新产品。树立 “国产智能装备”“国产数控系统”“国产工业软件” 的理念,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要求优先采购国产工业软件和服务。
推进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致力于提高在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掌控力,加大对智能制造软、硬件基础研究的支持。突破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官、产、学、研、用合作,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制定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开发并推广工业软件尤其是智能制造操作系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设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全面提升智能制造的产业化水平。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装备制造业的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运用差别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
提升国际影响力:我国装备企业虽在部分领域有品牌产品,但在国际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企业在 “走出去” 时,需树立良好形象,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同时,国内优势企业应整合知识产权和金融资源,减少内耗与恶性竞争,形成合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分享中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如何加强国内创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发展装备制造业对中国经济有哪些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