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态势喜人,增速超乎预期,且似在 “四大家族” 垄断外寻得突围途径。
从企业业绩来看,部分新三板挂牌及上市公司上半年成绩亮眼。新三板企业伯朗特一季报显示,一季度营收 6520 万元,同比增长 142%,净利润近 800 万元,同比大增 300%;刚转板的拓斯达 2017 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 5300 - 6100 万元,同比增长 77% - 104%。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未来更为乐观。其官方报告预测,即便亚洲市场整体迎来爆发式增长,到 2019 年,全球机器人销量的 40% 将在中国。
业内专家亦持相同观点。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认为,因当前发布业绩多为大企业与传统行业,中小工业机器人企业增长可能更快。他举例,2016 年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动员招商银行给中小企业免质押贷款 11 亿,这些企业增长迅速且坏账少。今年招行计划放贷 30 亿,同时建行等金融机构也关注机器人企业。
此外,毕亚雷指出,我国机器人统计缺乏共识,传统仅统计机械臂的方法存在局限。随着 “机器人换人” 潮流推进,智能装备、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机器人企业将不断涌现,届时企业数量与规模将远超当前数据。
2017 年一季度,据日本机器人工业会统计,其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同比增长 48%,达 457 亿日元(约 27.5 亿人民币),且预计当年产值将创新高,日企纷纷计划提高产能。此消息引发关于中国机器人行业 “落后国际市场”“高端行业低端化” 等观点的热议。
尽管在减速机等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与发达水平存在差距,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悲观。2016 年 5 月,工信部等多部门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 - 2020)》,规划要求 5 年内形成完善产业体系,并设定具体目标,如到 2020 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 10 万台,六轴及以上达 5 万台以上,实现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突破与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深圳市机器人产业白皮书》指出,国家措施聚焦产业迈向中高端及发展引导,关键零部件质量提升是重点。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机器人产业虽基础薄弱但加速追赶,2016 年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 93%,占国产工业机器人总销量四成,预计到 2020 年高端工业机器人本土市场占有率达 50% 以上。从高端机器人销售增速、占比及政策支持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智能化、高端化进程加速。
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发展中走出一条 “接地气” 的另类突围之路。在传统的六轴机器人、减速机等领域,中国与国际知名企业确有差距,但中国工业机器人拥有丰富应用场景,这令德、美企业羡慕。在汽车等传统应用领域,“四大家族” 占据垄断地位,但中国凭借庞大且多样的市场需求,基于新应用场景和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如电子行业对机器人有自动感知、决策、执行等更高要求,与传统机器人结构不同。新三板企业中源智人研发的智能图像检测机器人,用于 3C 行业取代人工检测,与传统汽车、重工领域的应用场景迥异。由于 3C 行业对机器人需求迫切,传统厂家无法满足,新企业便针对客户人工操作方式提出机器人解决方案,在全国广泛发生。由此可见,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应用技术和细分领域发展迅速,具备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