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智慧城市” 与 “工业互联网” 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在虚拟空间中交相辉映,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芒,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强大引擎。
溯源:概念的诞生与初兴
工业互联网的故事始于 2012 年,美国 GE 公司宛如一位开拓者,率先提出了这一创新概念。凭借着强大的影响力,GE 以一己之力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工业互联网的狂澜。然而,若说 GE 此举 “前无古人”,却也未必。早在 2008 年,美国 IBM 公司就已抛出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 的理念,随后在其大力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中国,迅速掀起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这两大概念虽诞生于不同企业,却都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在中国这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土地上找到了肥沃的土壤,吸引了无数关注与探索的目光。
现状:国内火热,国外相对冷静
工业互联网,本是在 “再工业化战略” 的加持下,旨在借助新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 “重新定义制造业”。按照常理,起源于欧美且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率先大规模实施这一理念。但现实却出人意料,中国成为了工业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市场。如今,国内已涌现出 50 多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势头迅猛。同样,在智慧城市领域,几年前的中国就已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试点项目遍地开花,各类论坛、会议如火如荼地举行,规划与方案层出不穷。目前,中国提出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远超全球其他地区总和,建设热潮席卷神州大地。这一国内热、国外冷的现象,既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领先地位以及城镇化加速的现实,也体现了中国借助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实现赶超的决心与努力。
冷热不均: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温差
工业互联网在诞生之初便备受瞩目。众多行业纷纷投身其中,声称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多达 260 多家,堪称全球之冠。智慧城市领域同样不甘示弱,以赛迪顾问发布的 “2018 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企业百强榜单” 为例,不仅涵盖了综合百强企业,还细分出基础支撑、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宜居环境等多个行业分榜单,各类智慧城市相关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可达数百家甚至数千家。然而,热闹的供给侧背后,需求侧却显得有些冷清。对于工业互联网实施的主体 —— 企业而言,他们大多仍处于观望状态,对工业互联网的投入产出比(ROI)心存疑虑。在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上,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敖志强就曾指出,当下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 “两头热,中间冷” 的局面,即平台建设热情高涨,而企业及平台上的供应商却较为冷淡。同样,在智慧城市领域,作为实施主体与受众的城市居民,似乎并未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对智慧城市服务的认可度远不及消费互联网,在他们中间,智慧城市并未激起太大的波澜。
虚实之思:应用蓬勃,理论待丰
目前,智慧城市与工业互联网在应用层面的热潮有目共睹。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智慧城市则在交通、能源、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变革力量。然而,在理论层面,两者却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工业互联网的边界似乎并不清晰,在中国甚至被过度放大,让人难以精准把握其内涵与外延。智慧城市领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比如究竟什么是 “智慧城市” 的 “智慧”,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明确解答。但清晰的理论体系对于正确指导实践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为智慧城市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指明方向,更是推动制造业本质提升的关键所在。
协同共进:城市与工业的数字纽带
在现实社会中,城市与工业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在虚拟空间里,智慧城市与工业互联网的关系亦是如此。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优化工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工业互联网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经济基础;其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模式,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如在智能能源管理、智能物流配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同样能助力工业互联网发展。智慧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及便捷的公共服务,为工业互联网的落地与拓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智慧城市与工业互联网宛如一对孪生兄弟,在虚拟空间中相互交织、协同发展。它们的发展既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诸多挑战。我们应深入探索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以创新为驱动,以实践为检验,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推动应用落地,让智慧城市与工业互联网真正成为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共同绘就数字时代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