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工业互联网领域,存在着一些令人艳羡的现象,尤其是IT行业的光鲜亮丽,吸引了众多关注。大力宣传“互联网思维”的成功学大师们,似乎以一己之力便能掌控整个行业,然而,作为OT(操作技术)领域的专家,却常常被大众所忽视。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制造业的认知,也带来了无限的误解。
在一次关于利用大数据提升风力发电机组效率的讨论中,我质疑道,作为控制系统的我们所追求的其实是叶片的“最大叶尖速比”,而这已是调节至极限。如果风向改变,又有偏航系统可调节;预测性维护的概念也并不新鲜,控制系统早已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不少企业在保证机器稳定性的前提下并不会频繁出现故障,如果他们依赖大数据来审视过去的故障信息,无疑会面临准确度不足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任正非先生曾指出,真正的连接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互联网,而是由“价值”构成的网络。它首先要理解客户需求、生产要求和高效的信息流管理,而工业互联网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而已。
应用为先 VS 架构为先
在IT和OT的思维模式中,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IT关注整体架构,而OT更注重局部问题的解决。IT往往自上而下地进行架构建设,而OT则自下而上地优化操作流程。在工业环境中,若不能准确测量设备的状态,基础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体项目的失败。
这种复杂的背景下,OT厂商也积极借用IT的技术实现优化,而他们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过程,需要在已有的测量和控制模型基础上逐步进行数据集成。OT的优势在于更为了解现场操作,而IT在未充分理解实际情况之前的规划往往难以落地。
工业与商业的现实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IT从业者通常对软件架构和非物理实体情有独钟,而控制系统则需要关注物理执行设备,比如阀门、液压装置或伺服电机等。这些设备特性导致了控制逻辑的复杂,长期以来积累的生产经验成为了提升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制造业的从业者在承诺效率提升时往往保持谨慎态度,因为各种不同的生产材料和工艺要求使得绝对的承诺难以兑现。成本和安全是制造过程中需要时刻考量的因素。因此,很多轻率的承诺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至多停留于理论与PPT之上。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传统制造领域,快速迭代和复制并不适用。互联网思维给人们带来的资本风口历程激发了不少人的发财梦想,但在工业领域,这一思维方式显然需要一种“禅定”的心态与深入的累积才能发展。制造业依赖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累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合适的创新路径,是当前许多人需思考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当然是有益的,数据连接在生产效率上也必不可少。恰当的“互联网思维”,如跨界思维和用户导向,能够为制造业的现代化提供帮助。但在当前很多讨论中,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实际上往往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并未从根本上考虑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结论
在工业互联网的讨论中,我们应明确认识到,IT的成功经验未必能够直接迁移到OT领域。工业的复杂性和所需的长时间努力,决定了单凭互联网思维的短期效应是无法满足其根本需求的。面对变化,只有踏实深入,切合实际,才能够真正推动工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