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如何重塑制造业格局

   2025-04-08 工业品商城16
核心提示: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工业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它们的身影愈发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引入机器人技术是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步。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清晰地表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市场,都将机器人技术视为制造业企业技术投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工业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它们的身影愈发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引入机器人技术是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步。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清晰地表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市场,都将机器人技术视为制造业企业技术投资的重点。2019 年,中国机器人系统在离散制造业(如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的支出预计接近一半,市场规模超过 167 亿美元。这组数据不仅揭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的地位,更预示着一个“智动时代”的到来。

案例剖析: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从高精度的装配、焊接,到高强度、重复性的搬运、码垛,再到复杂环境下的喷涂、打磨,它们都能胜任。

 以玻璃制造行业为例,每年数以亿计的玻璃产品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传统的检测方式依赖人工肉眼,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误判,造成经济损失。烟台格润时代与图麟科技合作,引入了基于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的检测机器人,实现了对手机盖板的自动化检测。一台机器人设备相当于 24 名生产线工人全天的工作量,检测效率提升了数十倍,大大降低了人工误检率。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工业机器人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

专家解读:技术进步与应用拓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拓展。在家电、电力电子、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等行业,我们都能看到工业机器人的身影。一些示范应用项目的推广实施,更是直接带动了国产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上海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其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18 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 219.18 亿元,同比增长 8.3%。上海电气与发那科合作的上海发那科三期项目,更是堪称机器人界的“超级智能工厂”,它将建立国内第一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线。这个项目不仅代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最高水平,也预示着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市场展望:潜力无限与机遇挑战并存

 太平洋证券研究院的分析认为,工业机器人市场未来前景广阔,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使其成为生产体系的“主角”。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50 万台至 60 万台(2018 年销量为 14.77 万台)。国产机器人凭借价格、质保服务、及时响应等优势,有望占据市场销量的 80%。

 然而,在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产业结构性问题:高端不足与低端过剩

 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领域却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隐忧。许多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主要从事机器人本体制造,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小散乱现象严重。

技术瓶颈: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

 国产工业机器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缺乏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及产品,市场主要被国外行业巨头垄断。

市场竞争:低端产能过剩与价格战

 一些企业盲目扩张产能,生产出来的机器人产品只能聚集在中低端市场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这种低水平的竞争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专家观点:突破瓶颈,迎接智动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指出,在推进数字化车间、推广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企业还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制造业模式还停留在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阶段,技术路线以仿制为主,营销策略是低价竞争,车间管理粗放。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也表示,国产机器人还存在应用低端化现象,绝大多数应用于搬运、码垛等低端领域,在多自由度机器人、交互型机器人、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高端领域成果不明显。

 图麟科技联合创始人张勋认为,工业机器人的低端化现象主要指一部分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核心部件需要进口。这种低水平组装的工业机器人虽然能满足一定的国产化需求,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竞争门槛越来越高。

结语:智动未来,制造业的无限可能

 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够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尽管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突破瓶颈,实现产业升级,迎接“智动未来”的到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开启制造业的无限可能。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