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转型 人本优先 中国产业升级中的劳工角色重塑

   2025-04-08 工业品商城13
核心提示:纵观全球工业发展史,机器换人现象并非新鲜事物。自18世纪以来,随着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型、进入电气时代、再到自动化时代,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不同形式的“机器换人”。这一过程使得技术升级与“机器换人”对就业及劳动者影响的讨论一直处于争论之中,鲜见定论。劳动过程理论和冲突论者指出,机

 纵观全球工业发展史,"机器换人"现象并非新鲜事物。自18世纪以来,随着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型、进入电气时代、再到自动化时代,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不同形式的“机器换人”。这一过程使得技术升级与“机器换人”对就业及劳动者影响的讨论一直处于争论之中,鲜见定论。劳动过程理论和冲突论者指出,机器的引入导致工人技能的降低,剥夺了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削弱了其谈判能力;而技术决定论者则认为,失业问题源于社会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对技术进步的滞后,并非技术本身的缺陷。步入机器人时代,围绕这些经典理论的研究和验证依然显得必要而迫切。

各国应对策略:从抑制到拥抱的演变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机器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并成为全球各地关注的社会议题。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的应对策略也反映出不同社会在面对技术进步与社会关系时的不同选择。1959年,美国诞生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而当时由于失业率的上升,美国政府未对机器人产业给予财政支持,也未积极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英国同样因失业问题,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出台了限制性政策,封堵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而日本则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迅速崛起为全球机器人的领导者,其政策反映了对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有效应对。

 尽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国政府对机器人的发展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器换人”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技术发展趋势。正如工业4.0所示,机器人技术已在制造业中深入应用,推动着行业向更高效的模式转型。

中国的“机器换人”:新机遇与新挑战

 在中国,“机器换人”这一现象既是新兴的,也是挑战重重的。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低技能岗位面临着被大量替代的风险,这将可能带来规模化的结构性失业。当前,尽管此风险在“用工荒、用工贵”的论述中被掩盖,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步普及及成本降低,未来的失业危机依旧严峻。

 此外,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工人大多来自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低,因此如何提升这些劳动者的技能以满足升级后的制造业需求,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社会难题。随着行业对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提高,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将逐步扩大,机器人持有者的财富积累速度也将加快,这一趋势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德国模式的借鉴:和谐发展中的“人机合作”

 在制定技术与工人关系的政策方面,中国可以从德国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德国在推进工业4.0时,强调了技术与人的关系的平衡,倡导工人参与决策,以促进技术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工会等工人代表机制的参与至关重要,确保工人能够在新生产模式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同时,德国重视对工人的培训与教育,强调终身学习,让工人在技术升级中保持竞争力。这与一般中国企业在转型中采取的“减员”和“增效”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的再教育与再就业方案。

未来展望:财富分配与社会制度的影响

“机器换人”所引起的生产过程升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道德与社会制度的课题。随着劳动市场的变化、劳资关系的转型,对技术的管理和对工人的保护都将成为新的挑战。未来是以机器人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协作,需要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与公共政策的有效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社会制度不仅会影响技术与劳动者的关系,还将深刻影响未来的财富分配。可以预见,财富将越发集中于机器的持有者和其他资本持有者手中,而这如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社会学研究者,我们将持续深入研究“机器换人”对生产方式和劳动关系的深远影响,并力求在雇佣政策、培训体系、管理制度、生产安排、工会建设及工人主体性等方面贡献出更为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语

“机器换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现象,它更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面对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劳动者的利益、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之间找到最佳契约,将是全社会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只有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确保技术的进步能够真正造福每一个劳动者,为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