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化工生产企业的数据分析工作常常被业内人士戏称为“脏活累活”。海量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耗费了工程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将散落在生产车间的数据转化为真正的价值,成为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一大挑战。
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的数据分析员吴昊曾表示,在设备监控数据分析试点项目中,数据采集与整理占据了他80%~90%的工作时间。科思创股份有限公司PCT CAS核心专家马克·博肯坎普也指出,流程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便捷、更快速地获取稳定、可靠、可用的原始数据。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赋予生产现场的每一台设备“数字生命”,使其不再仅仅是毫无生命特征的金属容器。这意味着需要从底层开始,实现化工生产设备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仪表的基石作用
恩德斯豪斯等工业自动化企业早已洞察到这一趋势,并积极探索化工生产现场仪器仪表的数字化。早在20年前,恩德斯豪斯就开始了相关探索。通过在数字化智能仪表、连接技术以及整个工业物联网体系中的持续创新,目前该公司提供的90%的现场仪表都配备了数字接口,能够与工业物联网(IIoT)无缝集成。每一台现场仪表都有唯一的数字标识和IP地址,这为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奠定了基础。
通过在现场仪器仪表中引入数字化技术,化工生产企业就拥有了最基本的数据采集与收集能力,这也为后续的数据价值挖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则为进一步释放资产数据价值提供了可能。
“心跳技术”:化工设备的“心电监护仪”
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中,“心跳技术”(Heartbeat Technology)在降低维修成本、减少停机时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跳技术对于化工生产设备来说,就像人体的心电监护仪一样,可以随时监测设备的健康状态。
借助微电子技术,现场设备已经进化成了小型的计算机。除了基本的测量功能外,这些测量和分析仪器还可以采集一系列的传感器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的实时监测和诊断,再结合大数据智能分析,工厂的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施过程优化与预测性维护,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生产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OT与IT融合: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
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的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OT端拥有海量的大数据资源,而IT则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只有当双方进行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数据的价值。
过去,IT、OT以及机械设备管理往往是完全割裂的,部门之间很少有交集。一旦生产运营出现问题,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而现在,通过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技术,这些部门正在逐步融合。OT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IT知识,而IT人员则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工生产工艺。大家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
IT与OT的融合也衍生出了许多创新的应用。例如,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设备的潜在故障,从而进行预防性维护,避免意外停机。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以业务需求为驱动: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对于化工行业这样复杂的流程行业而言,在推进数字化进程中,技术提供方需要与用户进行深入的对话,IT技术的应用必须以业务需求为驱动。只有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提供适合用户企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让数字化真正为企业智能化转型带来好处,提升生产效率和决策能力。
在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时,吴昊也深有体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工厂内部组织架构与工作关系的改变。IT部门与设备、自动化、工艺等部门的合作变得越来越紧密,因为只有在充分了解生产工艺和设备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才有价值。”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化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 数据安全: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互联网,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护生产数据不被泄露或篡改,是化工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 人才短缺:数字化转型需要既懂化工工艺,又懂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类人才相对匮乏。
• 标准不统一: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这给数据的互联互通带来了困难。
尽管面临挑战,化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预测性维护等手段,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优化能源利用、减少物料浪费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 提升安全性: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预测潜在风险,可以提升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 创新业务模式:数字化转型还可以催生新的业务模式,例如,基于数据的增值服务。
结语
化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技术提供商和行业组织共同努力。只有坚持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不断创新技术和应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脏活累活”到智能制造的跃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未来,随着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拥抱新技术,化工企业将能够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生产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