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炙手可热的机器人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逐步放缓脚步,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调整期。这并非意味着行业的衰退,而是预示着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注重创新和质量的新阶段的到来。从单纯追求数量到追求高质量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高速增长后的理性回归
正如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方所言,任何行业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3到5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调整是必然的。这种调整,既是对前期盲目扩张的反思,也是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机器人产业的“降速”,恰恰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过去的几年里,大量的资金涌入机器人领域,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机器人企业。然而,由于技术积累不足、应用场景不明等问题,许多企业并未能真正实现盈利,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经历过“跑马圈地”式的扩张后,行业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商业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机器人销售模式,主要集中在硬件设备的销售上。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如今,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本身,更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售后服务等。
徐方认为,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正在取代传统机械手,成为新的市场主流。这意味着,机器人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智能感知、视觉与力觉等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机器人的标配。
这种转变,对机器人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不仅需要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能够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卖产品”到“卖服务”,是中国机器人企业必须完成的转型。
摆脱“进口替代”陷阱,拥抱创新
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石金博指出,长期以来,许多中国机器人企业都在做“国产替代”,即模仿国外的产品,试图以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长期来看,却会阻碍企业的创新能力。
真正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发现新的价值点,创造新的应用场景。中国机器人企业需要摆脱“进口替代”的陷阱,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清能德创副总裁汤小平也认为,工业机器人要与客户共同发展,将产品做得更细,让客户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核心零部件:亟待突破的瓶颈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潜力的企业,例如浙江智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然而,与外资品牌相比,国产核心零部件的竞争力仍然不足。
高端技术低端化、低水平重复、机器人“卖到白菜价”等现象,反映出中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的困境。由于技术积累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等原因,许多国产核心零部件企业难以实现盈利。
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褚健华强调,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他希望谐波减速器的规模化生产,能够带动国内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共同进步。
基础科研是创新的源泉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吴军认为,中国企业目前创新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大学和研究所里的基础研究水平不高。中国要想在工业产品的品质上升级,需要从基础科研做起。
基础科研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只有加强基础科研投入,才能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科研体系,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原始创新,为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强大引擎
人工智能是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引擎。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机器人领域,创造出真正的价值,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指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具体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类似人的机器。在拟人机器人遇到发展阻碍的同时,无人机、无人船等无人系统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表明,自主智能机械已经成为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自主智能机械和人机交互技术将在智能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能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带动机器人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结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进口替代”到自主创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中国机器人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
只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基础科研投入,不断提升核心技术水平,中国机器人产业就一定能够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