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然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激烈的竞争也让平台运营能力成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如何提升平台运营能力,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已成为摆在所有平台提供商面前的共同课题。
运营能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生命线
平台运营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多维度进行综合提升。首先,平台需要提供丰富的“开箱即用”的工业标准应用,这些应用凝聚着深厚的工业业务知识,能够帮助用户快速上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针对设备维护,可以提供预测性维护应用,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减少停机时间;针对生产优化,可以提供智能排程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平台自身的技术栈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云部署、私有化部署、计算引擎、微服务、容器支持等技术能力,是平台应对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基础。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底座,平台才能更好地支撑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的服务。
同时,打造繁荣的开发者生态和应用创新生态至关重要。平台需要积极引入第三方开发者,鼓励他们基于平台进行应用创新,丰富平台的功能和应用场景。通过建立应用商店、开发者社区、技术支持等,平台可以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当用户能够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各类应用,才能增强用户粘性,加速平台应用创新。
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为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运营能力,需要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平台发展提供支撑。这些体系可以包括:
• 试验测试平台:建设一批针对基础共性、特定区域、特定场景的试验测试平台,为平台提供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安全测试等服务,降低平台开发和运营风险。
• 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展示平台最新技术和应用,为用户提供体验和交流的场所,促进平台应用普及。
• 商用密码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商用密码公共服务平台,为平台提供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安全审计等服务,保障平台数据安全。
盈利模式:从短期项目到长期数据驱动
平台运营能力是平台盈利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平台提供商需要将经营模式从短期项目型盈利,转变为中长期的可持续盈利模式。目前,平台的盈利手段还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和基于云的订阅服务。然而,这些模式的增长空间有限,难以支撑平台的长期发展。
要实现盈利的突变,平台需要将目光投向“数据+应用”的中长期盈利模式。平台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马太效应的出现需要一定时间和数据数量的积累。
• 项目型盈利模式(短期):通过智能化改造的大中型项目来盈利,但这种模式增长性有限。
• 平台+服务盈利模式(中短期):在企业上云过程中,平台提供商通过提供应用服务获取收益。
• 数据+应用盈利模式(中长期):企业通过培育平台生态或利用平台汇聚的数据进行变现,最终产生马太效应达到竞争的拐点。
数据,成为平台长跑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盈利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平台可以通过汇聚海量数据,构建行业知识图谱,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分析和决策支持。另一方面,平台可以通过数据交易、数据分析等方式,将数据转化为实际价值,实现数据变现。
破局之道:数据驱动,应用为王
要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盈利,需要各厂商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各方参与者需要聚焦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深耕行业 Know-How: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行业know-how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平台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痛点和需求,才能开发出真正解决用户问题的应用。
2. 打造标杆案例: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标杆案例,展示平台的技术实力和应用价值。这些案例可以作为示范,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平台生态。
3. 构建开放生态:积极引入第三方开发者、集成商、咨询机构等合作伙伴,构建开放的平台生态。通过生态合作,平台可以更快地拓展应用场景,服务更多用户。
4. 注重数据安全:在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只有赢得用户的 trust,平台才能获得更多数据,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强化人才培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包括平台开发人员、应用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平台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为平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最终将是运营能力的竞争,是数据价值的竞争。只有不断提升平台运营能力,深挖数据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未来。 让我们共同期待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行各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驱动着产业转型升级,迈向更加智能、高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