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战略的提出,为工程教育指明了新方向,也对化工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化工学科如何突破瓶颈,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成为当前工程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化工学科面临的困境:吸引力下降与师资队伍“理科化”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在论坛上坦言,化工学科正面临招生困境,考生报考意愿降低,甚至考虑削减招生计划。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化工学科在理工科中整体吸引力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不愿学、毕业不愿干,长此以往,化工学科的根基将受到严重动摇。
此外,工科教师“理科化”也是制约化工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适应行业发展。
破局之道:学科融合与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困境,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应对之策。
• 拓展学科边界,提升学科吸引力: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提出,化工学科应在传统核心学科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学科方向,与智能材料、先进能源、生物医学等新兴领域融合,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彭孝军院士也强调,要以绿色、智能、大数据理念为特征,大力开展新工科建设。
• 课程体系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马新宾认为,化工传统学科与新学科的融合架构需要在课程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上加以创新,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工科特质: 专家们普遍认为,工科教师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行业需求,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清华大学化工系党委书记王铁峰表示,将通过人事制度改革,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促进工程应用和转化。
谨防“为证而证”,以认证促发展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炜提醒,高校应深入思考工程教育认证与学科发展、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避免“为了认证而认证”的本末倒置行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在于持续改进,高校应通过认证,不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确保与行业需求相符合。
结语:重塑化工人才培养的基石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只有正视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才能重塑化工人才培养的基石,为化工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