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工业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如同一场席卷制造领域的数字化浪潮。这些平台级企业,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试图重塑传统工业的生态格局。然而,工业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行业细分众多,各自拥有独特的属性和特点。因此,在一个通用模型和技术无法满足所有需求的背景下,技术应用的逻辑和商业闭环的形成,亟需拥有不同技术背景和产业经验的各方参与和验证。
大型平台的禀赋与局限
早期涌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多带有其母公司或原有企业的鲜明烙印。这些大型工业企业工互平台,往往基于自身独特的禀赋,构建其核心竞争力。
例如,根云互联以设备物联为基础,专注于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体系,并搭建工业云平台。它围绕三一重工在全球销售的产品,利用物联网(IoT)、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并逐步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设备和产业。
海尔CosmoPlat则另辟蹊径,以用户为中心的柔性生产平台为核心。与德国工业4.0强调的工厂智能化升级改造不同,CosmoPlat不仅关注厂内的作业效率,更注重商业效率的提升。通过 CosmoPlat,海尔在部分品类上实现了零库存和可控成本的大规模定制,并尝试将在家电领域成功实践的体系化大规模定制能力,赋能给陶瓷、纺织服装等其他产业。
新晋上市的工业富联,则依托富士康现有的大量客户资源、长期深入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规模效应下的产业及供应链优势,力图进行上下游延伸,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市后,工业富联在刀具预测、制程优化等多个领域频频发力。
放眼全球,GE Predix 和西门子 MindSphere 是更早将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理念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平台。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们也在不断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丰富自身的产品、解决方案和行业线。
传统软件厂商与云服务商的转型
除了历史悠久的西门子和GE这样的大型企业,以及新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外,传统的软件厂商和系统集成商也在积极谋求在工业互联网方向的转型和布局。例如,用友、汉得信息、东方国信、宝信等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自身优势与工业互联网的需求相结合。
另一类代表是阿里云、华为等。这些企业在国内拥有强大的企业服务(2B)能力。阿里云ET工业大脑在流程行业的方案,如钢铁、石化、能源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淘工厂平台则主要为电商平台的商家提供制造和供应链能力。但这些公司更倾向于提供通用、底层和标准化的能力,并希望与更多掌握细分行业诀窍和算法的方案商合作,共同构建繁荣的生态系统。
细分领域的巨大潜力
无论是大型平台企业,还是新兴的创业公司,都希望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广阔的生态系统,赋能给更多的工业企业。然而,工业智能化转型才刚刚开始,即使是大型平台企业也仅仅触及到冰山一角。不同行业之间的 Know-how 差异巨大,这意味着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仍然非常广阔。
工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泛的概念,不同行业之间差异巨大。单就流程工业与离散工业而言,其生产自动化程度、数据可得性和工业复杂度就存在显著差异,蕴藏的机会也各有不同。然而,它们最大的共性在于,每一个应用场景都需求各异,进入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需要足够深厚的行业知识和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
不同行业对于智能化的诉求可能大相径庭。这种特质的优势在于,在产业服务的层面,无法形成传统大企业垄断的局面,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涌现出平台级的机会。从离散到混合到流程,从产品到服务,从生产到管理,都蕴藏着不同的智能化变革机会。
技术选择与价值创造
目前,可供选择和配置的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其成熟度和领先性也各有千秋。在众多的技术选项中,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机会点?又该如何进行选择?
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不同行业的痛点和需求。例如,在一些传统行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核心诉求,而另一些新兴行业,则更加关注个性化定制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在明确了需求之后,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对于需要实时监控和预测的场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是不错的选择;而对于需要优化生产流程的场景,则可以考虑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
此外,还需要关注技术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一个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不仅要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同时,安全性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企业的敏感数据和知识产权。
结语:共建工业智能新生态
工业智能的未来,并非由少数几家大型平台企业所主导,而是由众多拥有不同技术背景和行业经验的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只有那些能够深入理解行业需求,并善于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的企业,才能在细分领域中脱颖而出,最终孕育出真正的平台级机会。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开启工业智能的新篇章,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