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智能制造还只是工业界的一种愿景;三十年前,随着机电一体化的引入,中国制造业迎来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今,经过三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2023年12月14日,为庆祝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成立30周年,一场盛大的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业界各界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这一跨越世纪的变革历史,并展望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回顾:从机电一体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跨越
上世纪70年代初,机电一体化的理念逐渐传入中国。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将机械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到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内制造业开始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制造(CMA)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迈入数字化制造的初级阶段。
进入90年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战略。企业纷纷引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制造信息化。与此同时,数字化网络的概念开始萌芽,企业逐步搭建起连接生产与管理的数字平台。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逐渐成为行业主流,为实现工业4.0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世纪,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突破,为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一方面,传统工业产品经过机电一体化改造变得更智能、更高效;另一方面,生产方式也从单一批量生产走向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如今,智能制造已具备自主决策、自我优化和远程控制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制造的“智”与“慧”。
技术融合:工业革命史上的主旋律
屈贤明教授指出:“从四次工业革命的演进来看,工业技术的融合与产业的融合一直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亦即数字化时代,正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晶。而今,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更加深远的方式席卷全球。”
机械与计算机、微电子、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机械产品不再是简单的硬件,而成为集硬件与软件于一体的高端装备。这一变革的典型代表便是数控机床,其性能相比传统机械大幅提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精度和复杂性。
传统产业的华丽转身
许多人曾一度将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传统产业视作夕阳产业,不会有太大作为。然而,现实正不断反驳这一偏见。屈贤明强调:这些产业实际上具备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只要结合新兴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便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以福建泉州为例,这一以纺织、服装、制鞋、建材、食品等为特色的地区,在近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自2015年以来,泉州推动企业进行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超过2200家企业已实现转型升级。个性化定制逐渐成为行业新趋势,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到2018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达8467.98亿元,同比增长8.9%,继续保持福建的一线地位。而今年前九个月,泉州出口逆势上升,增长了17.9%。
这些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传统产业只要勇于创新,善于借助新技术,就能转危为机,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夕阳产业”不过是在旧的框架下的标签,而经过转型的传统产业正快速迈向“朝阳产业”的行列。
发展趋势:新技术驱动未来
屈贤明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在于技术的深度融合。他指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由传统制造+互联网构建的数字化、网络化,再结合人工智能,最终走向智能制造。这样的发展路径不仅能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还强调,“技术的融合带来了产业的融合,创新的生态正在形成。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命,更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深层次变革。”
呼唤:重视民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屈贤明呼吁业界更多关注民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这些产业广泛涉及纺织、制鞋、家具、食品饮料等。许多专家曾认为这些产业“依赖传统”,发展潜力有限,但实际情况正逐渐显现逆转。
他提出:“民生产业是基础性产业,是民众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撑。它们急需引入新技术、新设备,用智能化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品质、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可以获得新活力,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区域典范:泉州的转型启示
泉州的成功经验也为全国提供了宝贵参考。2015年以来,当地大力支持企业引入智能设备和数字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从传统的手工生产转变为现代化流水线,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设计与创新。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不仅打开了国内外市场,也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泉州出口逆势上扬,彰显出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引领下的巨大潜力。这一实践证明:传统产业的“夕阳”其实是“转型的机会”。
未来展望:把握机遇,迎接创新
屈贤明教授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业将迎来更加智能化、融合化、多元化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融合,产业的深度合作,将是推动行业持续前行的关键。我们需要不断深化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和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他呼吁:行业协会等组织应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新技术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平台。紧跟制造业的变革节奏,积极推动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助力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总结
三十年前,从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中国制造业迎来了转型的动力源泉。经过不断探索与创新,如今的智能制造已成为行业的新常态。强调技术融合、产业升级,特别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未来,只要始终保持创新的动力,主动拥抱新技术,传统产业也能焕发新的曙光,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技术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将不断突破边界,走向更加智能、绿色、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