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专业化与融合化的双螺旋

   2025-04-25 工业品商城5
核心提示:随着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平台。它融合了信息技术(IT)与操作技术(OT),打破了传统工业界的壁垒,实现了工业流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尽管工业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这一领域也面临着人才短缺、专业化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等一

 随着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平台。它融合了信息技术(IT)与操作技术(OT),打破了传统工业界的壁垒,实现了工业流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尽管工业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这一领域也面临着人才短缺、专业化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等一系列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行业的持续创新和升级,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一、工业互联网的人才需求现状与结构

(一)行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在智能制造、智慧工厂、工业大数据、云平台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带来了对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当前,工业互联网行业企业对于具有深厚工业基础、熟悉信息技术、能进行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最为强烈。具体表现为:

1. 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人员:负责平台开发、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等操作。

2. 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人才:能够解析工业大数据,推动预测维护、优化生产。

3. 网络安全专家:保障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4. 智能设备与传感器技术人员:进行硬件设备的选型、部署与维护。

(二)未来人才需求的增长趋势

 随着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会逐渐提高。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这类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才能应对复杂的工业场景和多变的技术需求。

(三)行业人才供给的瓶颈

1. 教育体系滞后: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尚未设立专门的工业互联网一级或二级学科,相关专业课程缺失,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复合技能。

2. 企业引才难:工业互联网技术本身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专家“少而贵”,引才难度大。此外,部分企业引进人才后存在适应性差、岗位匹配难的问题。

3. 人才流动不畅:行业内部的人才流动性不足,导致人才结构单一、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

二、供给策略:引进与培养的双轮驱动

(一)引进高端人才的难与易

 引进人才是快速补充行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工业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范围内的高端专家资源有限,技术路线尚在探索阶段,专家的培养和引入都面临诸多难题。

• 技术路线不明: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一线专家、技术大咖的作用也难以界定。

• 适应性问题:从传统工业到工业互联网的转型需要时间,引入的人才需要较长的培训和适应期。

• 全球竞争激烈:由于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生态,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成本较高。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路径探索

1. 教育体系的专业化建设

 建立专业性强、实践导向突出的工业互联网本科、硕士及职业教育体系。课程设计应围绕工业自动化、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网络安全、智能制造等多学科交叉进行融合,培养学生应对工业互联网复杂环境的能力。

2. 行业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同时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3. 产学研深度融合

 鼓励行业机构、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

 对现有工业互联网从业人员进行持续培训,及时更新技能体系,帮助企业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培训内容应涵盖平台开发、行业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多领域内容,强化实操能力。

三、专业化教育与多学科融合的深度思考

(一)走专业化教育道路的利弊

 以行业为导向,建立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才。这种方式能够快速解决岗位技能匹配问题,提高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同时,也存在教育内容更新滞后、缺乏跨界视野、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端。工业互联网作为交叉融合的产物,单一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行业复杂多变的需求。

(二)推行多学科融合的“通识教育”模式

 在国际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宽厚基础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该模式符合工业互联网“多领域、多学科协同”的本质,强调基础理论和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通识教育”最大的难点在于缺乏具体的实践标准和核心知识体系,如何界定“工业互联网的通识知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IT和OT两大技术领域融合过程中,构建统一、可操作的“通识知识”体系更具挑战性。

(三)结合专业教育与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

 未来,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应在专业化基础上,融入跨学科思想,创新课程体系。首先,要加强泛IT、泛OT的基础教育,使学员具备多领域背景。其次,推动“宽基础、深专业”的教育理念—既让学生掌握核心专业技能,又具备跨界协作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锻炼跨领域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升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一)设置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

1. 基础层:提供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涉及工业基础、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

2. 专业层:围绕行业技术特点,开设细分专业方向。

3. 高端层: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培养领军人才、行业专家。

(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鼓励企业和机构成为高校的实训基地和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开展项目孵化与技术攻关,提升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三)加强行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设

制定行业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确保培养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推动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建立完整的职业培训与技能认证体系,为在职人员提供持续提升的路径,保持行业技术的领先性。

五、未来展望:多学科融合的工业互联网人才生态

 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高端技术专家,也需要具备行业经验、创新能力和跨界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未来,行业应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生态,推动技术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

 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融合,以及多层次、多角度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将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为工业互联网的持续突破和智能制造生态的构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结语

 工业互联网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其发展离不开充足、优质的专业人才储备。未来,在专业化教育和多学科融合的共同引领下,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人才结构优化和创新突破。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打造符合行业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持续繁荣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