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水的现状与发展

   2019-07-02 工业品商城132
核心提示:目前,享用自来水的城镇居民达3.23亿人,另有2亿多的农民成为供水受益者,全国供水普及率达到43%,其中城市供水普及率为96%。对

目前,享用自来水的城镇居民达3.23亿人,另有2亿多的农民成为供水受益者,全国供水普及率达到43%,其中城市供水普及率为96%。对于拥有12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业绩。供水行业为提高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城镇供水具有120年的悠久历史。自1879年中国的旅顺建成第一座供水设施开始到1949年,全国只有60个城市有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186万立方米。到1978年,全国有467个城市建有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达到6382万立方米。改革开放以来,供水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98年底,中国668个城市,具备日供水能力20992万立方米。另外,全国有13922个小城镇,建有水厂13828座,日供水能力达到2111万立方米。

二、中国城市供水近期的主要特征

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供水也显示出新的特征:

1、城市供水事业高速发展

城市供水能力由1990年的14220万立方米/日,增加到1998年的20992万立方米/日,增长了47.6% 人均生活用水由1990年的175.7/人日,增加到1998年的241.1/人日。增长了37.% 城市用水人口由1990年的1.56亿人,增加到1998年的2.32亿人。增长了48.7%

2、供水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增加

城市供水设施建设的投资增长较快,1998年的投资额为1990年的6.5倍,考虑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了3.82倍,平均年递增18.2%。供水设施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保持在0.51%---0.61%的水平。供水设施的建设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3、城市用水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工业结构不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生产用水持续减少,占总用水量比例由1990年的72.2% 下降到1998年的57.9% 另一方面,人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卫生水平提高,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占总用水量比例由1990年的27.8% 上升到1998年的42.1%。预计到2005年,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将各占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使分析技术迅速进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X射线荧光技术的智能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进一步完善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发展,使岩矿分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化的多元素仪器分析技术已成为主、次和许多痕量元素日常分析的主角,这标志着地质分析的整体分析技术已相当成熟。  

4、城市供水由量的增加转向到质的提高

三、中国城镇供水的技术基础和展望

1、总体情况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中国的供水行业已经奠定了较雄厚的人才和技术基础。目前,全国有近百座大学及高等院校设置与供水相关的专业,培养着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大批技术人才。已有从事给水排水相关研究和工程设计的院所300余座。生产供水设备和器材的工厂数百多家。各城市自来水公司的员工已达30余万人。在供水工程的设计、建设、设备和运行管理方面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2、工艺技术

国家连续15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效节能适合中国经济水平的实用技术,包括:

1)快速混合、高效沉淀及过滤技术。

2)聚合絮凝药剂的开发研究。

3)安全氯化消毒技术。

4)除锰除铁技术。

5)水源污染处理技术。包括: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高锰酸钾氧化、生物预处理技术等。

6)浮动式水厂(船上水厂)技术。

7)集约式水厂(一体化水厂)技术。

8)水厂自动控制技术。

这些技术大部分在供水工程中应用,取得很好的效益。

3、设备器材

中国拥有大中型自来水2100多座,大部分采用了中国制造的设备。目前供水主管道达23万公里,几乎全部由国内制造厂供货。在技术上成熟的主要设备和器材有:

1)各类水泵。

2)各种阀门。

3)混合、反应、沉淀、过滤设备及器材。

4)混凝药剂及投加设备。

5)消毒药剂及投加设备。

6)常规仪表及化验设备。

7)各类管材包括:钢管、球墨铸铁管、玻璃钢管、塑料管等。

8)电渗析及反渗透设备。

9)纯水制造设备。

10)电气及控制设备等。

近年来,中国与发达国家以合资及合作等方式建立了一批水处理设备工厂,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和技术水平。中国的设备和器材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具有综合优势,很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交流电动机变频调整控制方法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由标量控制向高动态性能的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发展和开发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方面。

4、发展展望

1)中国供水行业将以提高水质为目标,加速技术进步。在2000年以后,大型自来水公司的水质应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检测项目由目前规定的35项增加到88项,其中浊度标准必须小于1NTU

2)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供水事业,提高农民用水普及率。

3)加大污水处理的投资,到2010年,全国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大城市达到70%80%。有效保护水资源。

4)进一步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推广应用计算机调度和自动控制系统。降低能耗、药耗和漏耗。

5)建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管理一体化的,包括科研、设计、运行和设备制造的水工业体系,在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四、中国城镇供水的投资和水价改革

1、供水工程的投资来源

1)近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债券的方式,持续为供水工程提供资金资助。一般占总投资的15%20%

2)国际和国内银行的贷款。一般占总投资的30%

3)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一般占总投资的20%30%

4)自来水公司通过收费积累的资金。一般占20%35%

2、其他融资方式

3)国内企业投资建设或购买水厂的方式,也正在酝酿之中。

4、水价改革

近年来,水价改革力度加大,上调速度加快,10年内平均增长了4倍,高于总的消费价格的上涨。但是水价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1998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发布了《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水价的改革。该文件规定:

1)县级或市级政府的具有确定水价的权力。

2)水价的制定实行听政会制度和公告制度。

3)实行分类水价。可按居民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商业服务用水等制定不同的水价,对于居民用水可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

4)水价构成包括: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利润率8%10%

5)污水处理费计入供水价格,一并收取。

中国水价改革的原则明确为:水的供应与服务应以完全成本回收为目标;水价的确定必须保证供水企业的财务持续性;投入的资本应能有合理的回报;供水企业应按照商业方式运营,尽可能降低成本;良好的水价机制是促进高效用水和节水的有效手段。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