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来源于实践,因而经常会落后于实践。如果说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发生的时候,就实际上开始了,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才陆续有人开始研究。从那时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对于什么是现代化,也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明。既然现代化一词的出现是和产业革命的发生相联系,因此早期的研究,大多数也把现代化和工业化相联系,看作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和进化的过程。由于工业革命,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而分配方式也产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进而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变化;经济基础、进而上层建筑也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先在欧洲,然后在北美发生,其后波及到世界其它地区,这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运动,但是一个参差不齐发展十分不平衡的运动。
在讨论中国现代化这个题目之前,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现代化这个概念。什么是现代化?现在大家都在用这个词,用的人越来越多,用的次数越来越多,但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最早出现于18世纪(1770年),而在中国使用这个词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18世纪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首先是纺织机械革命,继而发生蒸汽机革命。新的生产方式一下子把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几百倍。现代化这个词和产业革命都出现在18世纪,绝非偶然巧合,而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产业革命之后,变化实在太快、太大了。(关于这一点,产业革命之后一百多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有过精彩的论述。)如果人们不接受,不采用新的先进的方式,就会落后而被淘汰,这种新的方式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新词来表达,现代化一词就应运而生了。中国人接受和使用这个词,至少比西方晚了150年。这表明中国人在观念方面的落后和差距,因此,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中,中国处于何种位置,就不难想象了。
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的现代化运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即有些学者称为“非工业化”的情况,或者称为后现代化。这就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工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城市化的比重也相应下降,这意味着现代化运动可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曙光初见端倪。国际上,有的学者称为知识社会或后工业社会,我国学者何传启称为第二次现代化。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大致表示现代化的过程。
塑料机械工业产品的个性化发展,必然会淡化以往的成批量生产的模式,同时也会促进塑料机械工业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和集成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塑料机械企业在技术人才、技术创新方面要具有雄厚的实力,也要求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把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这个时期,是从1840年到1950年大约110年,又分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辛亥革命是第一阶段,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是第二阶段。
2、第一阶段。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在清王朝的政治框架之内进行的。在中国现代化起步的时候,西方一些国家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即纺织机械革命和蒸汽机革命,工业国的框架已经显现,城市化达到了相当规模,例如,英国在当时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这个比例我们今天还没有达到。19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用武力在世界上占领了大片领土,建立了许多殖民地。这是我国现代化起步时候的国际环境。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着自强救国之策,自觉或不自觉的走上了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帝国主义侵略的大炮声惊醒了沉睡于自然经济美梦中的中国人,从而开辟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这个阶段中国人的现代化探索,主要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条是革命的路线,即首先推翻封建王朝,为现代化扫清政治障碍,一条是在清王朝的框架内,采取改良主义的方法进行,前者有代表性的事件是60年代的太平天国革命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后者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立宪运动。洋务运动是企图在不改变原有封建体制,单纯引进西方的工业设备和技术来推动现代化;百日维新则是企图引进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的模式来推动现代化;1905年开始的立宪运动,则是君主立宪维新的继续。
这个阶段的改良主义没有成功,最后导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已经作出答案,在中国要顺利推进现代化,扫清政治障碍是第一位的,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
改良主义虽然失败,但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改良主义措施,也在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第一是出现了现代工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第二是出现了现代教育体系,废止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批现代意义的大学;第三改变了封闭状态,派出了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派出了官员到国外考察,改变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扩大了视野;第四是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第五是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些变化是中国继续推进现代化的基础。
3、第二阶段的时间,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就国际环境来说,有几个特点,一是工业化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18世纪的蒸汽机革命,19世纪的电力-化学工业革命),生产力有了飞速的发展;二是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同时世界上摆脱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发展;三是产生了社会主义苏联;四是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在国内是在所谓共和政体的框架之内进行的(一些国外学者如是说),在党的一些文件上,叫做半封建半殖民地,实际上这是一种过渡性的政体。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是军阀割据的时期。1927年蒋介石建立了南京政府,但是国民党纲领仍然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把共和政体设计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时期。事实上从1931年日本人占领东北,1937年发动侵华战争,1946年国共两党内战,军政时期远未结束,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未实现过共和政体。就其实际国内环境而言,这个时期的现代化是在战乱的条件下进行的。
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是这个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的现代化的探索,就主要是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一条是国民党为代表的,按照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的)模式进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但斗争远未结束。在1949年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影响。
这个阶段尽管是处在战乱之中,缺乏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府来统筹推动,但是现代化的步子并没有停止,虽然进展是缓慢的。在沿海、沿长江流域、东北地区,现代工业逐步发展,到二战前夕已经占10%左右。教育也在发展,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达到17.7万人,中学生104万人,小学生2400万人,而1912年小学生只有280万人,中学生6万人,大学生很少。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国际上分裂为两大阵营,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50年代末期,中苏论战而导致分裂,越南战争,70年代尼克松访华及中美建交,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结束。这个时期科技蓬勃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从国际现代化进程看,一批工业国家在60-70年代已经走完了工业化的路子,到80年代,出现了新的情况,开始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而大批脱离了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则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这就是这段时间中国推进现代化的国际背景。
本文讨论中国现代化引用的数据,仅限于中国大陆,显然中国还包括港、澳、台三个地区,但大陆是主体,而且这三个地区在这50年中的现代化进展,条件很不相同,并不具有代表性。当然,研究两岸四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关系,如何使它们相互促进是一个新课题。
体制因素对现代化是致关重要的,尤其是政治体制,这一点已为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为了顺利推进现代化,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安排。
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世界上已经实现或还在进行的工业化国家,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资本主义的模式,其中又有君主立宪和共和制两类;另一种是苏联的模式。前一种,君主立宪和共和制,在共产党成立之前都试过了,行不通。后一种,在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根据地,曾经试过(建立苏维埃政权),到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张建立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即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政府,并在边区实行。当时边区政权的组成是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占1/3,民主党派占1/3,无党派人士占1/3。这已经不是苏联模式了。1949年毛泽东在中共第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我们希望4月或5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治体制,是延安体制的继续。这个体制的基本点,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证明,这个体制的基本点是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以及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党政关系、政企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还存在诸多弊端,因此,50年代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又在不断调整和探索,其中1957年、1966年、1979年曾经进行过重大调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体制的安排如何,归根到底是要能够促进经济,促进现代化的发展,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在21世纪,中国的政治体制还要不断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