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医药领域在2001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前完成了我国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1%测序任务,在国际上率先完成钩端螺旋体、表皮葡萄球菌、腾冲嗜热菌、弗氏志贺乐菌等微生物全基因组精细测序;并于2001 年10月参加了人类脑计划第四次会议,成为第20个参加此国际计划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在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多样性研究领域共完成论文1850篇,其中2000年近300篇,遍及医学各领域,并向药学、环境医学和法医学渗透,研究手段和水平可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后基因时代”的舞台上成为主角之一。
1769-L3xE处理器支持最大30个本地I/O,并且内置支持实时控制的100Mbps EtherNet/ IP工业控制网络接口,同时实现多处理器/上位机联网以及分布式I/O控制。当然,还可通过多个DeviceNet工业现场总线连接现场设备和分布式I/O。
国家“九五”生物技术和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攻关计划取得重大突破。5年间共取得科技成果500余项,其中近百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申请国内专利千余项,国际专利百余项,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创产值近百亿元,推动了我国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
纳米医药及干细胞技术的研究也有惊人的进展,多家医药企业开始研究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发出多种纳米药物,并已投入市场,如广谱速效纳米抗菌颗粒、速溶首乌粉、甘草微胶囊等。而在干细胞技术与治疗性克隆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解决了干细胞的获取、分离、筛选、保存、培养、繁殖等技术,并且干细胞技术已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效果显著。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疾病的诊疗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基因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5个方案进入临床试验,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的研究成果申报了国内外专利。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发现了神经性高频耳聋新的致病基因,遗传性乳光牙本质、人短指病的致病基因以及肝癌致病基因等。另外,第三军医大学“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连续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医药方面的空白;帕金森病及脑血管介入治疗达到国际水平;共实施了3例肝肾联合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药,如抗肝炎新药百赛诺以及治疗银屑病的国家一类新药恩博克乳膏等。
我国中医药学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提出了用指纹图谱技术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量化研究的观点,此外中医中药在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肝纤维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基本形成,在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成药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年销售额已从1980年的近10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00多亿元。
与此同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营运空间。许多省市都把医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优先扶持和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海洋药物、中成药、医疗器械等。医药工业总产值与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创历史新高。医药企业经营向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大医药”格局初现端倪。卫生事业也已日益成为国家投资的主要取向和贡献率达到20%以上的重要支柱经济,而且还将继续以两位数字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计划西部行"启动,与西部十省(区)达成57项、次推广协议。
200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332亿元,比1999年增长20%;进出口总额64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6.4%,其中,出口总额38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3.8%,进口总额26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8.7%,出口大于进口12亿美元。
2001年上半年医药产业的增长有所放缓,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1319亿元,同比增长15.9%。从进出口情况看,上半年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36.8亿美元,同比增长2 1%,其中出口总额高出进口总额4.8亿美元,但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1.3%,明显高于进口额的14.7%的增幅。而中成药和药材出现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的情况,其中进口成药和药材的增幅分别为23.4%和7.7%,而中成药增幅为15.9%,中药材出口则下降了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