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之后,工厂就真的不需要人了吗?

   2019-08-01 工业品商城206
核心提示:尽管人们普遍推崇纯手工制造、靠人力完成的商品,但为了满足庞大人口的巨大需求量,机器生产仍然长期占据消费品市场的主流。如今

尽管人们普遍推崇纯手工制造、靠人力完成的商品,但为了满足庞大人口的巨大需求量,机器生产仍然长期占据消费品市场的主流。如今,在不可逆转的机器换人趋势下,连工厂里传统的大规模人机协同作业模式也受到了剧烈冲击,人类工人们似乎就要被全自动化机械逐出工厂了。   

业界师从蜜蜂的初始阶段内容十分简单,甚至不涉及蜜蜂为主要的采蜜授粉本领,只是单纯模仿其高速拍打的翅膀。2013年,哈佛大学研制出一种蜜蜂机器人,它的翅膀能实现每秒120次的高速拍打。不过,研究人员对这款机器人的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主要用途大致归为搜索、营救、环境监控等。   

机器人模仿蜜蜂个体的主要目的当然是掌握其授粉技能。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蜜蜂的数量在迅速减少,直接影响到大批植物的生殖繁衍,威胁生态平衡。2015年,为缓解严峻的环保形势,可授粉蜜蜂机器人研究项目应运而生,它同样诞生于哈佛大学。目前,该机器人还处于开发阶段,技术难点是如何实现蜜蜂般的自主飞行。   

哈佛大学似乎对蜜蜂类仿生机器人格外感兴趣,从模仿蜜蜂个体生理构造到学习蜜蜂群体行为模式的思路转变也出现在这里。2014年,哈佛大学的电子工程师团队制造出1000只低成本小型机器人,虽然它们只能在地上行走,不能升空,但其背后的算法却是模仿了蜂群的行动特点,能够将队伍组合成多种形状,排兵布阵。蜂群机器人雏形初显,只不过还差清晰的应用定位。   

尚在干着跟机器一样活的普通工人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一轮从蓝领到灰领的转型培训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前技工(尤其是机器人监管类技工)的巨大人才缺口为他们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不过,要成功完成这一人才再造工作,政府、企业、学校的三方合作必不可少。   

然而,即使普通工人都愿意接受回炉再学习,也必定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受知识水平、年龄等种种条件所限终无法实现转型。更何况,机器监管类工作岗位虽远未饱和,但其所需总数还是远低于现在的普通工人数量,终究会有一部分人要出局。这样的预想虽然残酷,但未必会成真。因为机器换人并非一蹴而就,仍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可彻底完成,而这段时间就给了上述无法转型的人类劳动力以迭代更替的时间。   

机器换人之所以将拉长战线,并不是因为产业刻意要为人类劳动力留出转型、代谢的时间,而是由当前技术、资金状况决定的。仅就我国而言,目前工业机器人对进口的依赖度还很高,如果要迅速实现机器换人,就不得不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这从长远来看无疑不利于我国自身科技实力的提升。因此国产机器人研发还需假以时日,一步一个脚印来。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大批更换自动化设备的高额资金是他们难以承受的,机器换人在短期内得不偿失。   等到技术、资金两方面的问题都已基本解决,现在的普通工人差不多也都实现了转型或已退休,新的人才结构正式形成,完全适合于机器换人后的工作场景,因此人机大战并不会旷日持久,愈演愈烈。而工业领域首先发起的这场转型运动将为其他行业未来的人机相处提供经验借鉴。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