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物联网犹如搭建金字塔,居于基础地位且数目为庞大的永远是终端传感设备,没有这大批量的硬件投入,后续工作皆无从谈起。受打造智慧城市热潮的推动,物联网各个层面的建设工作都已展开,虽进度不一,但都发展迅速。物联网终端传感设备作为起步早的领域之一,市场也远未饱和,潜力巨大,总数量有望于五年后超过200亿台。
业内外关于“机器换人”、“人机大战”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不少工人自身也不免心生惶惑:“机器来了,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的确,机器换人虽然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厂商节省生产成本,但由此引发的人力剩余问题如果解决不当,就会将这些利好大幅抵消,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予以同等关注。
机器换人之后,工厂就真的不需要人了吗?当然不是。机器换人实则是转移了人,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新的工作岗位,推动人类工人转型升级。目前,全球的工业领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普通工人与技术工人(尤其是技工)的比例严重失调,而当机器换人大潮扑来时,真正面临威胁的正是这批过剩的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则可以接手机器的监测、保养、维修等工作,人管机器,立于不败之地。
不只是城市管理部门,包括城市中大大小小的经济体在内的需要借物联网以维持运营的各类机构,都应在未来适时放慢大规模安装传感终端的脚步,而考虑适当开放一部分非机密接口,参与到传感器的优化整合中来,共建集约型物联网。
在这方面,智慧路灯开了个好头。目前业界的研发趋势倾向于将多种传感功能集于路灯一体,使之成为一个综合型智慧终端装备。城市的安防部门、交通部门、气象部门、宣传部门、通讯部门乃至商业机构可以共用路灯来维持运营、发展业务。多功能的传感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能够同时承载不同部门的工作任务,将采集到的信息分类传送给相应平台。如此一来便有效避免了同类型传感器的重复部署,减轻了基础设施的负担。
部分接口的开放意味着部分数据的共享,这对各参与者而言并非为公益而牺牲,而是收益的增长。不同部门之间实现畅通无阻的数据共享,以往用于收集、购买数据的资金便可省下,直接进入到下一步的数据应用与创收环节。
相反,如果各部门在终端部署工作中缺乏合作,各行其是,便会造成物联网同质化重复建设,泛滥的传感器将使本已存在碎片化问题的市场雪上加霜,进而影响物联网标准的制定,终损害整个产业的利益。
“共享”是物联网时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概念。这不仅是当下大众消费心理演变的产物,也是物联网技术之特点使然。衡量一个地区物联网建设水平的标准,并不在其终端设备数量多少,而在其集约化程度。量不在多,够用则可。如果各部门都能多一点共享,则智慧城市建设便能轻装上阵,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