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纷纷发力无人线下商店,在零售业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一些传统实体零售商、电器制造商和初创科技公司也竞相入局,分吃这块尚在成形之中的大蛋糕。新奇的无人零售商店自然需要众多智能制造技术来支撑,事实上,导购机器人、生物识别、RFID等产业也的确在无人零售店走红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医疗无人机更像是一个“临时工”,充当着紧急运输者的角色。而随着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工程师亚历克斯的专业化设计、完善,“医疗救护无人机”正式诞生。
这款新型无人机可以携带医疗除颤器,并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到达方圆5英里以内的任何地方。负责调度的医疗技术人员则可以在网络上设计它的工作流程,并发出指令。这款无人机的问世无疑正掀起医疗应急救助领域的变革。
推动医疗无人机商用加速的是来自美国加州无人机创业公司Zipline,以及东非的坦桑尼亚政府。这家硅谷初创企业从2016年10月开始向卢旺达的偏远医院空投血液包,目前已利用无人机,为卢旺达空投了上千次医疗用品。近日,该公司宣布,明年将把业务拓展至坦桑尼亚。
各大商家用以支持无人商店的核心技术不尽相同,当前阶段呈现百花齐放之势,谁将终笑傲江湖还未可知。不过,这种碎片化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无人商店的大规模落地,经过一段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华而不实者自会被合并或淘汰,胜出者只会是少数几项。那么,谁比较有希望笑到后呢?
在彻底实现无人零售之前,不少商店选择先从对部分环节实施自动化改造过渡。在实体商店买东西,人们为厌倦的大概就是排队付款,而商家也同样不喜欢这个耽误时间、破坏顾客购物体验的必要一环。于是,付款方式成了首先被自动化技术改造的对象。
导购机器人是人们聊到无人商店时很容易想到的应用,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它并未受到太多巨头青睐。商场不同于工厂,机器在这里换人的效果不太给力。首先,如果为每位进店的顾客都配备一个导购机器人,则无论从资金成本还是空间成本来讲都不划算;其次,并非人人都喜欢在购物时与一个“跟屁虫”形影不离。因此,虽然目前仍有少数科技公司在研发导购机器人,但未见其有大火的迹象。倒是在理货、进货等环节,机器人颇具发展潜力,或许无人商店需要的是适合仓储场景的机器人。
今年7月淘宝在杭州开张的“淘咖啡”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无人超市——不仅无人类员工,也无机器人员工。这完整的无人工参与的购物流程主要是由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感应、非配合生物识别等技术支撑起来的,RFID(射频识别)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FID标签可以快速辨识、记录、追踪商品的数量、位置信息,且具有体积小,可反复使用等优点,能够在不占用过多空间资源、不大幅改变商店内部环境的情况下帮助无人购物顺利实现。在商店的仓储、货运模块,它也同样能以这些专长发光发热。
自动化扫码是无人商店成长路上的中间状态,机器人导购也只是新鲜噱头,以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才是这片蓝海上空的希望之星,因为无形、轻便、快捷是零售业恒久追求的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