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织企业里、国际纺机展上,以及在出口设备的清单里我们不难发现,由我国企业制造的各类棉纺设备、化纤设备、针织设备等在外观设计、电子技术的应用、产品的实用性上均得到了用户企业的首肯。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的创新,为用户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
在变压器运行中,如果遇到短路、过载、环境温度过高或冷却通风不够等情况时,就会使变压器过热。对于干式变压器,其热平衡性能差,绕组温度超过绝缘耐受温度使绝缘破坏,是导致变压器不能正常工作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变压器绕组的运行温度进行监测、驱动风机实现强迫风冷及报警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干式变压器温度控制系统是维护干式变压器运行的重要部件,能有效防止变压器温升过高引发事故,还能促进变电站的科学管理,通过降低温度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其工作可靠性的高低和操作是否方便将直接影响到干式变压器的运行质量。
最初,干式变压器的温度控制系统有4种形式。(1)盘式温度表:可测量铁轭外侧空气上部的空气温度,无保护功能。(2)毛细管式温控器:可对旁边一相低压线圈进行过热保护,无显示功能。(3)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温控装置:可对三相低压线圈进行过热保护,无显示功能。(4)铂热电阻测温装置:在A、B、C三相低压线圈预埋三只铂热电阻,用数显温度计巡回显示三相的温度值,并可对它们进行过热保护。
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我国技术成套化纤设备近年来也有了迅猛提高,由郑州防机公司、太平洋机电(集团)公司先后开发的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由日产100吨增加到150吨和200吨,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逐渐出口到东南亚和西非等国际市场。另外,由邯郸纺机公司开发的新型粘胶连续纺丝机,具有高速纺、大卷绕、低污染、低噪音、PLC控制、断头保护等特点,为提升我国粘胶生产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但是在去年10月份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纺机展上我们看到,我们的棉纺、织造等设备在尖端技术、应用领域范围上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如德国的特吕茨勒(Trutzschler)公司展出的TC03梳棉机,其一体化感应喂棉板配有10个感应片用于握持和极其精确的短片段自调匀整,TD03并条机带有AU-TODRAFT电机,使预牵伸比例自我优化;日本丰田公司展示的710喷气织机,采用独有的凸轮和曲轴开口,伺服电机控制各个综框,使生产产品范围包括不同纱支、不同弹力和超宽幅的纺织品;LW600喷水织机采用了柔性投纬装置,实现了经纱控制,还有津田驹的喷气织机也受到了参观者极大关注。
在国产棉纺织造设备中,尽管大多采用电器控制、外观颜色有所改变,但在关键技术上仍缺少技术的独创性。如我国大部分生产细纱机的企业,这次都不约而同地展出了紧密纺纱设备,有的缺少吸引装置或集棉装置。而谙熟中国市场的国外公司,他们所提供的设备从前纺、纺纱、络筒到织造,特别是几个著名的纺纱设备制造公司在我国市场上,更是占得了先机。
我国是一个纺织机械生产大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纺织仪器、电器、附属装置和专配件生产企业,每年生产的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必须看到,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我们的产品开发、售后服务能力还远远满足不了纺织企业的需要,技术创新上还远远落后于世界纺机强国,特别是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新材料、新工艺、新的制造技术方面落后很多。
2004年我国纺织机械进口将再次突破30亿美元,其原因就是我国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产品技术依赖国外,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更新周期长,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在为企业服务上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
随着中国市场不断地融入国际大市场,我们的市场规则不仅要与国际接轨,纺织设备的质量也应与国际接轨。鉴于我国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基本状况,业内人士指出,我们的纺机生产企业要选择市场急需,而硬件投资较低,软件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先行开发,并始终把握国际纺机的发展趋势,真正树立起国产品牌,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