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新闻纸供应趋紧。但进入今年二季度后,新闻纸市场供应量有所松动,历时一年,经历了从松到紧,又从紧到松的过程。
目前参赛的机器人,早已不再是单纯地利用电脑和遥控器操纵,而是头部装有360度照相机传感器、可认知周围环境,实现自我行动的完全自律型机器人。今天,赤泽洋平的机器人年营业额已从2003年的区区300万日元,增长到2005年的6000万日元,仅仅3年时间,其营业额从起步时的0.7%%迅速增加到现在10.9%%,呈现了跳跃式增长。而他领导的那个街道工厂,也在参与机器人大赛的过程中得到了技术积累,积极参与和大阪大学的合作。
目前,赤泽洋平的工厂在全方位传感器开发、工业用全方位内窥镜、下一代机器人所必需的综合技术以及产品化技术方面,处于全日本领先地位。而在大阪地区的2万多家中小企业中,像他一样开始从事生产、开发机器人的工厂,现在已有150家,另外还有800多家中小企业也即将加入到机器人产业中来。
分析其原因,一是去年8月的新闻纸信息交流会上,"新闻纸供需基本平衡略为偏紧,但绝不会出现纸荒"的推断是正确的。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紧张是因为"买涨不买降"的心理因素起了作用,一些报社匆忙恢复库存所致,但也有人为的推波助澜。
二是大纸厂生产正常,部分纸厂超产。
三是中小纸厂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纸市场供应偏紧,为中小纸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有些中小纸厂发展很快,生产的新闻纸质量进步很大,基本上能够满足国产印刷机的使用要求。据了解,2004年,仅山东省小纸厂就生产新闻纸40万吨,河北、陕西等地也有10万吨至20万吨的产量。一些大型报业集团,地、市和专业报纸大量使用中小纸厂生产的新闻纸,质量基本上能够满足报纸出版要求。其中有些纸基本上达到优质纸标准,甚至可以印刷单面彩报。另一方面,中小纸厂的纸价具有诱惑力,每吨纸比大厂可节支800元至1000元,节省成本可观。可以肯定地说,中小纸厂是国内新闻纸资源的有力补充,关键时刻起到了拾遗补缺和平抑纸价的积极作用。
四是新闻纸进口超过预期量。由于国内新闻纸价格高,使进口纸与国产纸价格相近,经营进口纸的公司能够有利润,客观上鼓励了新闻纸进口。据统计,1-4月份,我国已进口新闻纸67180余吨,比去年同期多进口了35800余吨。
五是报业的新闻纸使用量下降。一是上半年有春节长假、五一长假,报纸减版;二是今年汽油价格上扬和宏观政策调控,使支撑报纸广告的汽车广告和房地产广告减少,更重要的是新闻纸价格上涨抑制了报纸的扩张,很多报社减张缩版以降低报纸成本。以上这些是新闻纸供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2005年,全国报纸印刷量将比2004年增长8%(原测算预计增长11%),全年用纸量为302万吨-309万吨。
2005年1至4月,我国进口新闻纸数量为6.7万吨,平均每月进口1.67万吨。据此推测,今年进口新闻纸量大致在20万吨左右。国内产量和进口数量合计起来,2005年国内新闻纸的总供应量应当在350万吨左右,与2005年的消费总量大体相等。当然,以上供应量的预测是建立在能源电力、原材料、资金供应充足的基础上的。因此,2005年新闻纸市场的供需大体平衡,不会出现供给严重过剩的情况。
再从另一个侧面分析,经历了近1年的新闻纸偏紧的日子,目前各报社都有一定量的库存,其中有一部分报社库存较大。据了解,全国各报社已经或准备进一步合理安排新闻纸采购,合理调整新闻纸库存。粗粗一算,全国2000多家报社,平均减少50吨库存量不算多,可累计起来就是10多万吨。
降低成本是我国新闻纸业发展的基础。去年河北全省报纸总用纸量近10万吨,实际使用地方中小新闻纸已近一半,在国产大厂纸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小新闻纸厂起到了补充调节作用。仅使用地方新闻纸一项,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每年可降低采购成本1000余万元。因此,站在报业的角度讲,纸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是重要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