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英国人发明瓦楞,已有100多年历史;美国人发明蜂窝,也有半个多世纪;中国人发明的凹凸才一年,这足我国现代纸包装的三大门类。由纸包装三大门类派生出来的纸包装很多,大家熟知的有:纸浆模塑、纸板桶、纸管、纸角、纸托盘、纸板家具、纸板玩具、纸板衬垫、纸餐具、纸杯、纸袋及纸芯多种复合制品。与纸包装相关的还有纸包装技术、设计、机械、标准等等。
在1999年10月举行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已看到国产可控轴数为30、24或16、联动轴数达9轴的数控系统,如华中数控公司展出的5轴联动加工中心(用于叶轮的加工);北京机电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的JT2010型数控系统,可以用一个系统,控制总轴数多达50的多台机床组成的成套机群。
在实际应用中,昆明机床公司已销售配备了国产航天数控集团4轴联动或5轴联动数控系统的TH5466型立式加工中心14台;用国产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蓝天”7轴控制5轴联动数控系统改造的日本五坐标旧加工中心,已在沈阳黎明飞机发动机公司运行了2年多;国产4联动“蓝天”数控系统改造的日本牧野旧铣床,在天津机车车辆机械厂,一天开两班运行了7年。用“华中”的5联动数控系统配套的数控铣床,在济南铸锻所已用于加工叶轮多年。
纸包装的三大门类,加上众多派生户,成为纸包装的完整的群体。大宅门要重视,小户人家也一个不能少,纸包装大小门户,组成一个大家庭,在同——个环境里共生共荣,与时俱进。
我国纸包装,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GDP的持续增长,外商投资及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纸包装的超前发展,当今中国纸包装出现三大转移:
第一大转移:中国纸包装中心,由华南珠三角向华东长三角转移。
以广州为主的珠三角具有暴发性的先发优势,第一改革开放早、第二同香港及国际交往的环境优越,第三广东的经济基础雄厚。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主的长三角具有压倒性的后发优势。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比较:上世纪八十年代,长三角落后珠三角八到十年,到了九十年代缩短为三到五年,进入新世纪,整个差距拉平,中国纸包装中心由珠三角开始向长三角转移。代表瓦楞纸箱水平的足瓦楞纸板生产线,广东大约1000条上下,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瓦楞生产线也在1000条左右,但珠三角小产线档次水平大大低于长三角。珠三角不少是中、低档老线,长三角地区在新世纪前后上的生产线,基本上足高档次、宽幅、中高速水平新线,中国瓦楞纸箱在世界的大国地位,也是在新世纪之后确定的,长三角地区的纸包装强劲的后发优势是重要因素。
第二大转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小期开始,中国纸包装由单一的瓦楞向蜂窝、凹凸转移,虽然转移的力度不大,但是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就足瓦楞纸箱在新世纪前后,由于头脑发热、盲目发展,造成瓦楞生产线严重过多、生产严重过剩,企业效益严重下降,市场环境严重恶化。现在中国瓦楞生产线有4000条之多,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及欧洲生产线的总数。按照市场的需要,过剩2/3。在江苏一些纸箱企业近年新上的生产线,出现了停停开开的现象,因为没有市场业务而停机关厂。浙江宁波地区,有43条生产线,分布在36家企业,纸箱后加工企业3000多家,(发达国家牛产线企业与后加工企业的比例是1:1.2—1:1.5,宁波是1:80多)从业人员13万人,从去年开始,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形势非常严峻。
但又令人费解的是,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而另一方面又有企业继续上线,形成雪上加霜。现在的纸箱的危机,已到了灾难深重阶段。瓦楞纸箱的严重过剩,迫使行业进行全面调整,调整的最大出路是瓦楞向蜂窝、凹凸大转移。蜂窝经过十多年艰苦曲折的发展,现在是大好机遇,开始展翅高飞,可以迎接四方来客,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纸箱厂正在转移上蜂窝,蜂窝的希望也在瓦楞的转产。新生的纸凹凸,以瓦楞、蜂窝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正在迅猛崛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在迎接瓦楞纸箱的大转移。
第三大转移。中国纸包装大国向强国转移的总目标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
瓦楞纸箱由重量型向轻量型转移,纸箱用纸克重,降到最低限度,既要降低成本,又要保证质量。发达国家三层纸箱占80%以上,我们的五层箱占80%以上,逐步降到80%以上的三层箱,可节省大量原料。
瓦楞纸板产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移。日本的瓦楞纸板60%用于包装,40%用于开发其它产品。我国瓦楞纸板,基本上做纸箱,我们要效仿日本。同样,蜂窝纸板、凹凸纸板、除包装外也要开发民用产品。
我国瓦楞生产,今后生产线企业,要向高档化规模化提升后道加工小企业,通过提高设备档次向大企业提升,淘汰小企业小设备,使“集中制版,分散制箱”专业化分工达到工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