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沈阳机床集团获悉,2005年1月至10月份,沈阳机床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83%,预计全年出口额将实现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0%。依靠自主创新,沈阳机床走出了一条用核心技术支撑自主品牌的新路。
在此背景下,国家下发两项产业结构调整新政,对结构调整的原则、方针,指导思想和目标有了清晰的界定,对机械工业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各个行业协会都积极参与了配套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讨论,对本行业鼓励类、淘汰类和限制类的具体目录提出了意见。贯彻这两个文件,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蔡惟慈说。
“划分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类目录,主要从是否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角度考虑。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和产品;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和产品;淘汰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技术和产品。”蔡惟慈向记者解释说。
沈阳机床集团的决策者们深切地感受到,要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创新队伍,他们本着思路决定出路,眼光决定财富的经营理念,不断地致力于对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品的竞争实力,在国际市场上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
现在,沈阳机床集团的海外市场正在实现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出口产品也实现了从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
“数字化工厂”掀起产业革命
在2005年召开的中德政府生产技术系统合作项目第19次工作会议上,沈阳机床集团频频亮相,与中国同济大学、德国鲁尔大学共同承担的“数字化工厂”项目执行情况顺利通过中期评估。“数字化工厂”的提出是对传统制造业的革命,它是根据虚拟制造的原理,通过提供虚拟产品开发环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企业数字化产品提供设计、工艺、制造、装配、分析、检测以及维护的全过程仿真,是企业实现虚拟制造的强有力工具。
据了解,“数字化工厂”项目是国际上在汽车发动机柔性自动生产线方案设计、规划方面的前沿性技术,该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汽车发动机柔性自动生产线方案的优化设计,使生产制造过程在数字空间得以充分检验。目前,该项技术只在德国大众等先进汽车制造企业得以应用。
作为我国机床行业首家参予中德政府合作项目的企业,沈阳机床集团已经登上了国际市场的舞台并已展露头脚。2000年,沈阳机床提出“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创建世界知名公司”的长远战略目标,这绝非“空穴来风”,五年后的今天,沈阳机床在国际机床制造业舞台上已渐露峥嵘,并正在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机制的束缚,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向世界机床五强发起强有力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