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两个指标:一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实现这两项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工业是推进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也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在加快工业发展过程中,应为完成这两项任务做出重要贡献。
风电10多年来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30%左右。目前,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达4760万千瓦,风力发电量占世界总电量的..5%,预计2020年世界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5亿千瓦,届时将为世界提供12%的电力,使地球大气层减少近11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专家推算,中国风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2.53亿千瓦,居世界前列。最近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气候资源技术会上公布我国近海离海面10米高的风能储量有7.5亿千瓦。我国首个海上风电场总投资预计高达90亿元,总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一期工程将在今年内开工。我国风电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
不利因素包括:一是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市场主体、投资主体、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在高度开放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进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从体制、机制到管理方式上都需要进行探索和创新。三是过去多年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开始显现,工业增长很大程度上仍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增长方式的难度不容忽视。四是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五是随着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就业对工业增长的弹性将逐渐降低,工业领域就业压力不断增长。
总之,当前工业发展的形势虽然总体上比较好,但也不容盲目乐观,必须认识到我国还不是工业强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总体看,“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任务很重,有不少需要破解的难题。归纳起来有4项战略任务,一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二是加快原材料工业产业升级,三是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四是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
(一)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振兴装备制造业要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一是大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要依托重点工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制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二是加快培育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引导企业理性面对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防止盲目扩张,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三是壮大船舶工业实力。要强化船舶自主研发和船用装备的配套能力,加快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新型船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引导其他地区的造船企业合理布局。
(二)加快原材料工业产业升级
原材料工业要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降低消耗,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一是优化发展冶金工业。钢铁工业要支持发展国内短缺产品,积极推广先进生产工艺和装备,结合首钢等城市企业搬迁,加大产业兼并重组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铝工业要重点建设大型氧化铝基地,适度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电解铝,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和再生铝。引导和调控铜冶炼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稀土工业要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严格行业准入,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大力发展稀土生物材料等新材料和高端应用产品。黄金工业要坚持存量发展为主的方针,逐步形成大型黄金企业主导黄金工业的局面。加强黄金地质勘探和资源保护,发展低品位、难选冶金矿资源选冶技术和深部金矿的开采技术。
二是调整化学工业布局。炼油工业要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质量。通过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提高产业集中度。乙烯工业要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加快生产能力建设、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扩大乙烯原料来源,继续实施以扩能降耗和提高竞争力为主的改扩建,统筹区域布局,推进炼油化工一体化。化肥工业要加快产业布局和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在能源产地和粮棉主产区建设若干个百万吨级尿素生产基地,提高自给率,降低生产成本。医药工业要加快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发展机电一体化医疗器械产品。继续加大高毒农药替代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三是促进建材工业健康发展。要以节能、节地、节水、节约矿产资源、环保和提高产品标准为重点,加快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水泥工业上项目要和压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推广节能磨粉、余热发电、利用水泥窑处理工业废弃物及分类好的生活垃圾等技术,支持采用工业废渣做原料和混合材料。玻璃工业要加快发展功能性材料,不断提高加工深度。鼓励生产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提高建筑物质量,延长建筑物寿命。
(三)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
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快轻纺工业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巩固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注重发挥轻纺工业在扩大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反哺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等新型化学纤维原料,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和非棉天然纤维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等传统行业。积极引导和扶持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推进产业的东、中、西部梯度转移,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品牌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规范企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二是加快轻工业升级。造纸工业要以原料结构调整为核心,关闭落后的草浆生产线,加快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合理布局林纸项目,重点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培育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整黄淮海地区。食品工业要加快农副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体系,提高食品工业整体水平。规范家电、陶瓷、塑料制品等轻工优势行业的市场秩序,培育自主品牌。
(四)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继续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西部工业结构调整,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地区间特色明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东北地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建设重大装备、精品钢材等大型生产基地。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有色金属、钾磷肥等特色资源加工基地,促进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要加快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中部崛起,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率先崛起,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工业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