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珍会在接受《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因此,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水平。正因为如此,国家对机械工业历来都很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机械工业从只能修配逐步发展到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形成目前这样的规模,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大国,期间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通过156项建设,我国机械工业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六十年代经过三线建设,机械工业的布局基本形成,通过九大设备的攻关和研制,大大提高了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的能力;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迟缓;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提高了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九十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机械工业快速发展,改变了机械工业的格局,也使机械工业的规模和实力大大增强;同时引进外资和合资的进程加快,与国际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基本呈现“前紧后松”、逐步缓和的总趋势,电力供需特点也同时逐渐由2004年的持续性、全国性缺电转变为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缺电。全国缺电省份由年初的26个逐步减少到11月的7个,缺电范围明显减少,最大电力缺口在2500万千瓦左右。全年电力供需呈现以下特点:
电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电量消费达246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5%。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增长率比用电量增长率高2.93个百分点,这是从2003、2004年来的首次转变。这种最高用电负荷增长速度远高于用电量增长速度的现象,说明总体供需紧张形势得到一定缓解。
电力供应能力快速增长。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了5亿千瓦。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了6602万千瓦,全国发电量达到2.4747万亿千瓦时。2005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411小时,同比降低44小时。经初步分析,利用小时数下降是新增机组大量投产、高耗能产业用电量减缓和水电出力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大体可以看出,机械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为各产业部门提供装备,到目前为止,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所使用的装备中,三分之二是我国机械工业生产的;二是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提供管理理念和方法,由于机械工业在我国工业体系的建设中处于较早建立的部门,所形成一些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提供了借鉴;三是为其他部门和行业的发展输送技术工人和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