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

   2019-08-26 工业品商城192
核心提示:由于机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几年快速增长,国内机电产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30%,带动了机床市场需求30%以上的增长。从2002

由于机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几年快速增长,国内机电产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30%,带动了机床市场需求30%以上的增长。从2002年开始,我国就成为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2004年,国产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达到38.94万台、数控机床产量5.19万台;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金属切削机床和数控机床产量分别达到34.08万台和4.33万台。

    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带微型计算机兼有检测、判断、信息处理等功能的传感器。与传统传感器相比,他具有很多特点。例如,他可以确定传感器工作状态,对测量资料进行修正,以便减少环境因素如温度引起的误差;用软件解决硬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完成资料计算与处理工作等等。世界各国都在车用传感器硬件的基础上,努力用软件来解决汽车电气干扰大、环境差(温度高、温度梯度大、污染厉害等)等问题造成的对汽车参数测量的影响。而且智能式传感器精度高、量程覆盖范围大、输出信号大、信噪比高、抗干扰性能好,有的还带有自检功能。不少汽车大公司在该方面进行研制与开发,并取得成功并加以应用。

    我国现有汽车2000万辆,并且每年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但是目前电喷汽车还只占10%左右,国家规定停止化油器汽车的生产,新出厂的汽车要求全部安装“电喷”系统。上海联合汽车电子现在年产120万套电喷系统传感器,约40006000/套,其中,汽车传感器占60%以上的产值。国内电喷系统应用传感器占系统的70%以上,ABS传感器的成本为50元左右,国内产量为100万套,产值为5000万元;安全气囊的传感器占系统成本的70%以上,安全气囊的传感器售价为2000元左右,需求量为100万套/年,则传感器的产值可达20亿元。

  未来5年数控机床快速发展

  预计未来5年,虽然某些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而继续保持着较低的行业景气度外,部分装备制造业将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特别是那些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振兴和发展的装备子行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母机,普通加工机床将获得年均15%-20%左右的稳定增长。

  但是,数控机床将获得高速发展。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调查,航天航空、国防军工制造业需要大型、高速、精密、多轴、高效数控机床;汽车、摩托车、家电制造业需求高效、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的数控机床和成套柔性生产线;电站设备、造船、冶金石化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需求高精度、重型为特征的数控机床;IT业、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需求纳米级亚微米级超精密加工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传统制造行业的产业升级,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数控机床进行装备。预计未来5年我国数控机床的年均增速在30%以上。

  但近年来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30.1%下降到2003年的28.1%,为此每年需要花费几十亿美元进口高档数控机床。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长此下去,必将对我国经济安全运行构成威胁。因此,大力发展国产数控机床、提高数控机床特别是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比率,是未来510年国内机床行业的艰巨任务。

  重点关注沈阳机床

  根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截至20059月底,我国普通金属切削机床生产企业315家,数控机床生产企业166家,高精度机床生产企业31家,大型机床生产企业40家。但产业集中度低是我国机床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目前我国比较大的机床集团有沈阳、大连、上海、济南、秦川等几家,但这些龙头机床集团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是很高,远没有达到垄断统治的地步。单纯从产量来看,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生产切削机床34.08万台,同比增长14.26%;其中前十大企业生产14.92万台,集中度仅为43.78%。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市场占有率也只在14.07%。

  数控机床市场集中度同样较低。截至去年前三季度末,全国生产数控机床4.33万台,其中前十名企业产量2.04万台,占比仅47.09%。但高精度和大型机床市场相对较为集中。2004年,在4353台的高精度机床产量中,以安徽双龙为代表的前十名企业产量占比达95.27%;大型机床产量7151台,沈阳机床等前十名企业产量占比80.53%。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可重点关注沈阳机床。

  目前沪深两市共有机床工具类上市公司4家,分别为沈阳机床、秦川发展、交大科技和青海华鼎。从产品结构、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等方面比较来看,沈阳机床和秦川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其中沈阳机床的产品代表性最强,而秦川发展的盈利能力较强。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沈阳机床。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