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深金属热处理专家、原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樊东黎教授分析,当前我国热处理行业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强劲,主要是凸显在三个方面:
热处理加工企业持续发展
中国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生产会继续吸引外资投向制造业,不只在沿海,而且逐步向内地扩展。除汽车工业外,其他制造业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不会搞小而全,而是主要依赖于协作加工。这就会激励更多的热处理民营企业在中小制造企业相对集中的沿海和内地城市涌现。当前已经出现外资企业投资兴建热处理加工厂的势头就说明了这一点。轻工模具、基础件、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的大量需求也刺激了热处理加工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热处理加工能力目前存在过剩现象,设备平均利用率只有30%,许多国营大厂的热处理部门实行单班,最多两班生产,或者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些企业的热处理分厂、车间转制独立后,对外协作的积极性会大大高涨,造成对现有热处理市场的冲击。加上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增加就会形成对客户的激烈争夺和竞相压价的局面,对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樊东黎提醒,新建热处理企业时,一定要慎重。
我们的采访从省建设厅和省发改委开始。省建设厅建材行业管理处姜宏学处长和省发改委计改投资处处长张义向我们描述了我省未来经济建设对水泥需求的前景,提出水泥产业应走大集团、金品牌、集约式发展之路。
投资建材市场带动水泥需求去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1.98亿元,增长53.8%,增幅居全国前列。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46.3%和51.6%,比上年提高2.8和4.3个百分点。2006年我省预期目标为人均
GDP15000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05年,在长春举办的东北亚博览会也为我省建材市场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省正努力把建材市场扶持为支柱产业,并朝着特色发展的道路前进。我省今年的工作重点有四个方面:工业项目、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党中央最新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我省在“十一五”期间将完成15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今年要以100个村、30左右个城镇作为试点进行改造,其中农村部分今年将完成三分之一的改造。此外,像一汽“五大”工程、吉林化工、吉林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通化钢铁、长春大成化工醇、吉化百万吨乙烯扩建工程等大型企业的项目开发;全省公路达到“五纵五横”,高速公路达到2000公里,我省1300公里的铁路改建工程和其他枢纽工程的建设……这些工程会使我省的水泥需要量增加,极大地刺激水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保持建材市场发展良好的增长态势。
企业技改和设备更新要求强烈
热处理工艺材料市场需求旺
热处理工艺材料(淬火剂、渗剂、防渗剂、气氛和盐浴)和辅助材料(清洗剂、防锈剂、干燥剂、催化剂等)是热处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优质工艺材料,就不能保证热处理零件和各种制品的优异质量。在热处理工艺材料中用量最大的是淬火剂。虽然有不少关于聚合物介质能完全取代油的说法,但在实际上由于独具的某些特性和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可替代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在当前的热处理生产中,作为淬火介质,50%用水和盐、碱水溶液,40%用油,5%用硝盐浴,3%用聚合物溶液,1%用刚玉粉硫态床等。由此可见,淬火油用量仍占相当大比重。在实际使用的淬火油中,90%是用N22、N32机械润滑油,使用商品淬火油的比例尚不足总量的10%。全国热处理淬火油年需求量估计有3万吨,而商品淬火油只有约3000吨。
樊东黎教授还指出,我国热处理行业市场前景尽管十分看好,但问题仍然不少,如企业发展不平衡、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能源浪费比较大、大部分设备依然陈旧、环保和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新设备开发能力低、工辅材料质量不高、职工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总之,形势看好,但问题不容忽视。他希望上述问题应该尽快解决,以不断适应制造业和国民经济更大发展的需求。